本报讯 (记者 解 磊)当前,如何有效解决塑料的环境危害问题,成为了科学界和产业界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近日,记者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获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化学生物学》上发表了一项关于“活”塑料的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利用微生物实现塑料自我降解的新策略。专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创新不仅有望彻底改变当前塑料废弃物处理的模式,也为未来的环保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据了解,研究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对特定微生物进行改造,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塑料降解酶。这些降解酶可以有效地分解塑料中的高分子链,从而将塑料降解为环境中无害的小分子。更为创新的是,研究人员将这些酶的生成孢子嵌入到塑料基质内部,使塑料材料本身具备了自我降解的能力。这意味着,在塑料制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只需要特定的激活条件(例如一定的湿度、温度或特定的化学信号),塑料中的微生物孢子就会被激活,从而启动塑料的降解过程。
“这样一来,塑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保持了其原有的物理性能,但在需要时可以通过自我降解减少对环境的负担。”专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研究为塑料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这项创新不仅在技术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理念上启示了人们,即材料的设计不应只关注其使用性能,还应将其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纳入考量。
上述负责人说:“未来随着合成生物学与材料科学的进一步融合,我们有望看到更多类似的创新成果,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通过全社会的协同合作,‘活’塑料等绿色材料的广泛应用,必将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改善地球生态环境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