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许永军)十二月的云南省泸西县,还残留着些许深秋的余韵。清晨,一层薄薄的雾气如同轻纱般笼罩着山川与田野,给整个泸西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12月16日,记者在当地宣传部和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负责人陪同下,走访了金马、中枢、白水等几个乡镇,看到万亩香葱绿意盎然、葱香四溢。走进泸西县白水镇,只见田里的葱农们正忙着拔葱、捆葱、搬运……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与附近美丽的村庄、宽广整洁的道路交相辉映,勾画出一幅村强民富景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泸西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55个贫困村,13104户53962名脱贫人口。泸西的贫,主要就贫在产业小、散、弱,群众增收难,长期在“两不愁三保障”线上徘徊。群众增收无小事,干部责任重千斤。为破局产业发展,夯实扶贫之路,近年来,泸西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致富的“新路子”,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短、平、快”农业产业,通过成立产业联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优化人力资源要素配置,不断为“小香葱”产业聚势赋能,大力推进产业发展,通过短短十年时间使其迅速成为当地农业产业新贵。目前,小香葱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值35亿元,占云南总产量的60%以上,是全国小香葱单品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地,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小香葱不仅绿了田野,更富了农民的腰包,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据泸西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泸西县最高海拔2459米、最低海拔821米,年平均气温15.2℃,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为小香葱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年可种植4—5茬,基本实现常年种植,弥补了其他热区6—10月份难以种植小香葱的空白,市场潜力大。”据介绍,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泸西县培养出一批种植能手和技术人才,越来越多的农户投身到小香葱种植的行列中。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泸西县的小香葱种植逐步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些不能外出务工的老年人和妇女也得到了实惠,不出家门每个月能在基地里务工20天,一个月下来收入3000多元。记者了解到,该县几乎家家都建起了钢筋水泥小楼房,八成以上的家庭开起了小轿车;许多农户还有了存款,人人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为了保障小香葱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泸西县还加强了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不断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确保每一批小香葱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小香葱的畅销也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对小香葱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此外,物流运输、包装材料等行业也随之兴起,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泸西县共建成冷库130座,库容5.5万立方米;泡沫包装箱厂2家,日产5万个泡沫箱;制冰厂12家,日产冰2500吨;洗葱厂23家,生产线206条。泸西县顺势而为,联合588户小香葱种植户、23家洗葱厂、12家制冰厂、32户农资供应商、24个销售主体及18个劳务派遣组织等,成立小香葱产业联盟,涉及种植面积3万余亩,销售市场覆盖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
如今,泸西县的小香葱已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市场,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农业名片。小香葱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泸西县将继续加大对小香葱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小香葱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让小香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