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人心、社会保健养生意识的快速提升,南阳艾草产业的发展劲头足、势头猛。
如今,南阳艾草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一产产值超过150亿元,按照“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乡村振兴模式,目前已拉动加工、研发、仓储、运输、营销产业链及商贸、旅游、酒店、餐饮等关联及衍生产业链条,创造全产业链产值超过千亿元,实现艾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艾条中每10根就有7根是南阳艾,而南阳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艾草收购集散地和艾产品生产基地。
据统计,目前艾草当地全产业链及关联产业劳动大军超过20万人,成为南阳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中医文化疾病预防在先的大健康实践领头羊。
从清明吃艾团、端午插艾蒿的传统习俗,到如今出现在大街小巷的艾灸馆,艾产品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愈发紧密。
蓬勃发展的艾草企业
作为南阳艾草产业的领军企业,宛艾集团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传承创新、质量第一、客户至上,已成为南阳艾草产业数百家企业中的佼佼者。
宛艾集团位于南阳市高新区学峰东路18号宛艾产业园,注册资金5000万元,公司总占地面积460亩,其中办公楼占地1.7万平方米。研发中心占地123亩,物流加工中心占地215亩,康养中心占地122亩。公司集研发、生产、营销、培训、管理服务、康养加盟于一体,凭借丰富优质的艾草资源和专业团队优势,借由传承固化工艺,在大型负压无尘艾绒提取车间把握艾制品“成色火候”,追求产出的极致精品。
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董事长包荣瑞介绍到,疫情期间,集团干部、员工在自身经营异常艰难的情况下积极奉献社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宛艾集团的营销策略是通过粘性延续和口碑效应增加新客户,同时发力自媒体零售传播,依托电商平台和新零售,实现产品传播裂变。目前,全国各地数百万的客户可实现24小时无障碍购买艾产品。
除了国内已经形成的完善物流配送系统和电商培训体系,宛艾集团制定的品牌创新孵化和标准化体系也为南阳艾产业产品营销提供了有力支持。以收购的百家园艾草产品为例,集团在加工基础上,从品牌定位、视觉系统、产品打造、营销策划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品牌策划,以求打造具有差异化的品牌孵化机制,便于在加盟体系的应用中精准投放。
目前,宛艾集团的艾灸床产品已实现全自动加热、全自动摇摆、全系统全自动禁烟等多项功能。宛艾集团致力于让南阳艾产业名片和品牌叫响全国。
宛艾集团从建设初期就立足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全链条运营。同时,也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据集团高管刘学森介绍,目前宛艾集团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13名,中高级营销经理16名,一线熟练技术员工249名,他们构成了宛艾集团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中坚力量。
爱心撑起的健康产业
宛艾集团董事长包荣瑞在接受《健康生活》专刊采访时称:“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阳人,我对南阳艾有着特殊的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我发现艾草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也认识到艾草产业在大健康产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宛艾集团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应运而生。作为艾草的受益者,希望把这种健康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他介绍到,其公司生产的“驱蚊被”是以纯棉面料为表面,里面是以南阳艾为原料的黄金艾绒,“黄金艾绒是40:1的艾绒精品,四十斤的艾草经过多次的粉碎和磨制,才能最终提取一斤黄金艾绒,纯净度高,且非常紧致。”
包荣瑞坦言,依托小小的艾草,宛艾集团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丰富产品线,产品已从单一的艾条白柱扩展到了涵盖田地、洗化、家纺、艾灸床四大品类的300余个单品。
“2021年6月份,我们接到一个3万条艾绒垫子的订单,这笔订单对处于刚起步阶段的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可当我们在生产时才发现,传统的工艺艾绒垫子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根本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包荣瑞指出,艾草种植是艾产品产业链的第一个环节,收获的艾草会被送到佛山的工厂,经过筛选、晾晒、烘干、分级打包等环节加工成艾条、艾柱、艾草枕头、艾草精油等产品,随后销往全国各地,完成艾产品产业链的闭环。
包荣瑞进一步介绍,南阳艾是取得国家地理标志的特色产业名片,出绒率高、挥发油含量高、黄酮类成分高的特点使得产品不仅在互联网上销售火爆,在线下推介会上也深受客商们的青睐。
包荣瑞表示,“坚持走出去”才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年上半年,我先后走访了多个城市,参加了十余场座谈会,就大健康领域的项目合作和各地的企业家们进行了深度交流。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和全国29个城市,上百家艾灸馆、康养中心达成深度合作。”
南阳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如《南阳艾草产业规划》中提出,以延长产业链,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巩固全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优势,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艾草产业中心。
包荣瑞表示,南阳艾草产业正逐步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升级,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力量。
(周盛乔 全四清 裴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