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琦琛
深秋时节,五彩斑斓的秋叶铺满大地,全国各地秋游热潮涌动。游客们纷纷走出家门,追寻秋天的醉人景致,体验大自然的独特魅力。秋季景观和季节性活动作为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了景区周边经济的增长。从金秋文化节到“拾秋”,秋季旅游方式愈加多元化,游客可以享受到丰富的消费体验。
金秋文化节:秋日活动精彩纷呈
伴随“香山红叶节”落下帷幕,北京的秋季赏景活动进入尾声,而地坛公园的“银杏文化节”依然热度不减。这些文化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绝佳的观景体验,还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
11月10日,记者走进地坛公园北门,金黄的银杏叶与红墙绿瓦相映成趣,地面铺满了金灿灿的落叶,时不时有黄叶盘旋飘落。游客们捡起银杏落叶夹在书本里,或撒起“银杏雨”,掏出手机记录下眼前的美景,留下一片欢声笑语。
在银杏文化节期间,地坛公园的园艺手工体验项目成为游客的首选活动。记者看到,游客们一边观赏银杏美景,一边积极参与手工制作活动,享受亲自动手的乐趣。公园还推出了以银杏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尤其是银杏形状的毛绒玩偶“杏运儿”,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吸引了不少游客特意排队购买。
除文创产品外,地坛公园的“共享花园城市——杏林遇见”市集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购物与娱乐选择。记者在市集上看到,以银杏为主题的冰箱贴、笔记本等商品吸引了众多游客选购;在互动体验区,市民与游客排队体验投壶、套圈、蒙眼敲锣等传统游戏,每一次投中都引来周围的掌声与喝彩;园艺知识问答区也备受欢迎,吸引众多游客在这里体验秋日的轻松与欢乐。
“拾秋”风潮:捡出秋日独特的美
随着“生态旅游”的火热,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只满足于简单的观光,而是开始选择“慢节奏”的旅行方式,享受秋日的美好。近几个月来,“拾秋”这一新型户外活动成为了游客“打卡”秋景的新潮流。游客们在公园、街道上寻找和捡拾秋天的“馈赠”——叶片、果实、种子,甚至偶尔可见的蘑菇与松果。整个“拾秋”的过程既充满未知的期待,又是一种连接自然的方式,带给都市人心灵上的抚慰。
与徒步或Citywalk不同,“拾秋”更注重的是慢节奏的享受和细致的观察。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记者看到不少大人和孩子蹲在地上专心捡拾银杏叶、枫叶,小朋友们兴奋地向家人展示刚捡到的秋叶,家长们则一边引导孩子观察植物,一边讲解秋天的变化。家长李女士表示:“带孩子来‘拾秋’,不仅能让他们接触自然,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专注力,使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拾秋”不仅吸引了“一家三口”的家庭游客,也引来了众多年轻人的参与。在紫竹院公园,年轻的游客们身穿汉服,漫步在枫叶、银杏和竹林之间,捡拾落叶并拍照留念。来自北京通州的陈女士告诉记者,为了拍秋景,这次特意穿了一身汉服。这种结合传统文化和自然体验的方式,赋予了“拾秋”更多的仪式感和独特的休闲体验。
错峰赏秋:蓄力冬季旅游市场
随着机票和酒店价格回落,错峰游正在进入最佳“窗口期”,成为秋季旅游的新趋势。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气象局联合推出“多彩京秋”赏叶活动,借助线上实时播报彩叶变色率,引导游客错峰出行,避免游客高峰期的聚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负责人表示,这一措施不仅提高了游客的旅行质量,也为城市季节性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保障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景区管理者还需要加强限流措施并提升游客环保意识。
“秋季的旅游需求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城市周边,赏秋成为了游客的首选活动。”业内人士指出,北京市得天独厚的秋季景观资源为各大公园和景区提供了竞争优势。特别是红叶节、银杏文化节等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餐饮、交通和住宿等多方面的消费增长。他补充道,这些短途旅行不仅促进了周边经济,还通过文创产品销售、互动体验等方式,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园区的经济增长。
赏秋经济的火爆背后也反映出游客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放松身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户外活动,更是一种精神疗愈。走出办公格子间,专注于自然物的发现,人们可以暂时忘却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向没有天花板的自然寻求慰藉。
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协会秘书长杜山川提醒,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城市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临着环保压力。未来其应进一步丰富秋季旅游产品和体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并加大文创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力度,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此外,景区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出虚拟观景、直播互动等服务,扩大秋季旅游的覆盖面,推动线上线下的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