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5798期 >2024-07-22编印

用“绣花功夫”谱写广绣发展新篇章
专访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新元
刊发日期:2024-07-22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A1版)


军旅生涯锻造钢铁意志

王新元大师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西省武宁县。高中毕业后他主动报名参军,在空军基层连队服役。因表现优秀,他在部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役后,王新元南下广州,从基层做起,勤于工作,不辍学习,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采访中,谈及自己从艺之路上的过往,王新元大师始终保持着轻松而平和的笑容,然而在他云淡风轻的笑容背后,却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坎坷的“血汗”之路。

“2001年,我来广州时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只行李箱,然而,一个疏忽行李箱就在眼前丢失了,身上只剩下火车票、身份证以及200元的现金。当时,我一天的生活费只有1元钱,两个馒头就是我一天的伙食,矿泉水喝完用瓶子接自来水,白天走路去各个单位找工作,夜晚就露宿街头。”王新元大师对记者说:“我在部队里都锻炼出来了,在行军和训练时,我们也经常会睡马路、戈壁滩,这点困难怕什么。”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新元大师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看到了广绣名家吴玉珍的作品后,被广绣的艺术魅力所震撼,小时候帮助表姑做刺绣的美好记忆,唤醒了他深藏心底对“飞针走线”的热爱之情。他马上要来了大师的联系方式,也就此定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名优秀的广绣人。

此后三年,王新元大师投入吴玉珍、梁国兴夫妇门下,一边打工,一边学艺,每周3次、每次坐7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往返广州与佛山顺德。半工半读的生活虽辛苦,但也让他的刺绣技艺逐渐提高。

“在针线渲染出的光影的世界中,我常常会沉浸其中,从天亮到天黑一绣就是十多个小时,这段经历我并不觉得苦,反而觉得钻研的过程十分享受。2005年,我由于长期的劳累,肺和胃都出现了问题,突然就开始吐血,看到一地的血,我真害怕了,医生建议我好好休息,无奈我只能辞去工作,开始专心从事刺绣。我认为,没有热爱就没有坚持,绣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乐趣。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到今天,还是源于军旅生涯锻造出的坚韧意志。”王新元大师如是说道。

艰难困苦并没有消磨掉王新元大师的意志,广绣技艺深深地“绣”进了他的生命。曾经半工半读的小学徒,如今已成长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王新元大师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践行了革命军人志存高远、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也为传统广绣技艺谱写出了奋进激昂的“时代之歌”。

以艺兴业彰显大师担当

作为年轻一代的广绣传承人,王新元大师一直致力于广绣的传承与创新、继承与发展,以自身的不断努力诠释了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如何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发展理念。

王新元大师对记者说:“广绣最早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导致现在整个传承队伍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年轻的传承人比较少。如何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如何为传统广绣拓展出更多青春化表达方式,成为我们需要不断探究的问题。为此我们打破了很多传统题材的束缚,持续推广和传播广绣,吸引更多青年人乃至青少年群体对广绣技艺的关注。同时,将广绣复杂的工艺进行梳理后,尝试简单化教学,我们要让一个‘完全的小白’,通过一个小时的学习就能绣出一幅简单的作品。”

在王新元大师看来,可持续化、体系化、科学化传承是广绣在新时期传承与发展的重点。为此,他出资建立了广绣传承基地,长年开展广绣兴趣班、基础班,建立传承培训体系,培养学生已达上万人次。除了办班选苗、收徒授艺,他还通过讲座宣讲、绣品展示、现场教学,以及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方式,扩大广绣受众面。他是广州十多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是许多“校园绣郎”“校园绣娘”心目中循循善诱、技艺精湛的好老师。至今,他举办、参与的广绣社会推广活动已近千场。

“传统非遗的发展只有吸引更多青年人的加入,才能让老手艺持续焕发出强劲的时代生命力。如果我一年能培养200个学生,哪怕最后只有10个人真正从事广绣事业,都能对广绣未来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我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很多人问我,学广绣难不难?有没有门槛?我的答案是‘唯一的门槛就是坚持’。”王新元大师说道。

为了推动广绣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开展,王新元大师主动对接东莞轻工业学校、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积极探索非遗广绣“中专—大专—本科”的职业技术人才一体化培养路线,摸索出“体验中心+院校课堂教学+大师工作室”的文化教育新模式,为推动广绣从业者年轻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王新元大师还在工作室设立了广绣公益教育基地,吸纳残疾人从事广绣工作,搭建残疾人就业创业平台,打造“非遗进社区,就业家门口”的传习场所,先后使168人实现了就业梦,让他们靠广绣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联合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面向全市残疾人开设公益性非遗广绣班课程,为残疾人传授非遗技能,帮助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据统计,至今为止王新元广绣工作室已开展课程一百多次,近一百名残疾人来到基地定期学习广绣,帮助他们实现了就业、自主创业的梦想。

同时,王新元大师用专长赋能乡村振兴,带领团队远赴贵州毕节威奢乡驻扎数月,为60名留守农村妇女传授广绣技艺并提供销售渠道,帮助她们居家就业、脱贫致富,使她们人均月收入增加千元以上。他带领团队在广东清远小江镇开展广绣宣传及举办乡村课堂,向当地群众传授广绣技艺,小江镇有70个学员实现了自主创收。2023年,王新元受广东省文旅厅邀请赴新疆喀什市中小学、乡村等地开展非遗广绣展演、教学,将广绣项目引进南疆地区,以“文化援疆”助推“文化润疆”。

致力拓展非遗传播新路径

王新元大师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粤绣(广绣)广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技艺上不断精进,始终以业界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他在继承广绣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率先在业内开展广绣作品风格现代化的探索,不断对广绣技法进行创新。其创立的“聚元祥”“帛绣郎”品牌拥有绣工近百人,市场定位清晰,适销对路,社会美誉度高,经济效益好,成为广东著名广绣品牌。

在王新元大师看来,买卖是非遗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分享是非遗最好的传播方式,广绣的传承不仅缺乏手艺人才,更缺乏新媒体传播人才、设计人才、研发人才、营销人才、会展人才。为此,他自学新媒体运营,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视频平台发布日常绣花视频,宣传广绣,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绣郎”。

“非遗广绣产品转型投入比较大,动销慢,今年压力比去年还要大,但这条路还要坚持,要努力转型升级把广绣提高到新的高度,不断开启市场化运营。”王新元大师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当代非遗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此,他设计了企业整套生产、管理和运营体系,建立了产品和从业者信息数据库。目前,他的作品已申报专利共5项,正在申请中的专利7项,版权作品登记数量达300多个。同时,王新元大师还将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实践心得与同行共享。近年来,他多次组织主题性座谈会、分享会等活动,与非遗及版权、法律、传播、营销等各方面人士探讨知识产权在非遗领域的具体应用。

王新元大师说:“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广绣进一步焕发生命力,如何让市场接受传统工艺品,如何让广绣能被更多的人看得见、摸得着、消费得起,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积极拓展新时代广绣产品的应用场景,让广绣重新走入公众视野,走进百姓生活。”

戎装在身,以保家卫国为职责;卸甲归来,将文化传承作使命。手中的钢枪换作绣花的钢针,王新元大师将对于国家的忠诚融入进了自己的血脉,将对于广绣技艺的热爱铸进了灵魂。采访中,王新元大师对记者说:“这几年我为了广绣的发展做了很多事情,也摸索出一些传统非遗传承的新路子。我深知‘不进则退’的道理,只有一门心思往前冲、努力干,才能为广绣的传承与发展开拓出更多、更新的道路。未来,我将继续努力耕耘在广绣一针一线描绘出的锦绣天地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传承创新的重任,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为广绣的发展持续赋能,让广绣五彩的华光中闪耀出一抹亮丽的‘橄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