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5741期 >2024-04-26编印

大学生毕业回乡学习传承湖笔水盆工艺
杨松源大师工作室喜迎“高材生”
刊发日期:2024-04-26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 (记者 贾淘文) 近日,中国制笔艺术大师、轻工“大国工匠”杨松源的工作室迎来了两位“高材生”。“00后”传承人沈施洁和潘茹营都是善琏本地人,今年她们即将大学毕业,在同学们都为择业充满期待和焦虑的时刻,她们毅然选择回乡学艺,跟随杨松源大师学习湖笔制作技艺。

谈及学艺初衷,潘茹营对记者说:“当时,看到千金湖笔的招聘信息时,我和沈施洁都很感兴趣,然后一拍即合就来学艺了。湖笔制作技艺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善链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能够成为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让我们感到非常骄傲。”

在杨松源大师工作室,两位年轻传承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她们一手拿着骨梳,一手捏着山羊毛,虽然动作略显生疏,却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她们一左一右地坐在与杨松源大师相邻的工位上,一边认真地在水盆里重复着梳毛动作,一边看着杨松源大师的技术示范。杨松源大师会时不时地为她们进行技术要领指点,争取让两位学生尽快掌握水盆工艺的操作要领和技术诀窍。

杨松源大师向记者介绍,这两位学生学习的是湖笔制作中工艺最复杂,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水盆工艺。“湖笔制作中,学习水盆工艺要考验制作者的耐心和细心,这个工艺环节,从毛料制作到笔头造型,要经过五十多道小工序才能完成,在一丝一毫的挑拣之中,考验的是匠人经年累月的‘手上功夫’,每个步骤都马虎不得。此外,这项工作看似轻松,实际上对于身体消耗非常大,一年四季双手都要浸泡在水中,在工作台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可以说水盆工艺是对传承人身心双方面的考验,但是只有经过这个严谨细致的制作环节,才能制作出‘尖齐圆健’的优质湖笔,才能为使用者带来最舒适的书写感受。”杨松源大师说道。

为了尽快掌握水盆工艺的技术要领,两位年轻的传承人拿出了全部热情和精力积极地学习。“前面学的是拔羊毛、并羊毛,这两天刚开始学抖羊毛。”沈施洁说对记者说:“抖羊毛的手势非常重要,刚开始我一直做不好,心里就有点着急。于是,我用手机拍摄了师父的操作视频,回家后对着视频继续加紧练习,现在已经有所进步了。” 

    “对初学者来说,水盆工艺是有点累的,不过为了学好湖笔制作技艺这门好手艺,我们一定能坚持,哪怕是一个动作练好了,也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潘茹营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做得越来越好,我想把湖笔制作技艺这门手艺学好、传承好。”  

“她们虽然才学习了一个多星期,但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起来很认真,也肯下功夫。两位传承人在学习中的每一个进步,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杨松源大师表示,现在,水盆工艺面临年轻传承人断档的发展困境,湖州市40岁以下的水盆工只有20人左右,湖笔的技艺传承与行业发展,亟需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加入。这两位“00后”大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选择回乡从事湖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工作是非常难得的。她们吃得了苦,能塌下心学习的精神,也令我非常感动,我要将自己掌握的湖笔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们。我希望,湖笔制作技艺这门老手艺,通过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传承与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据了解,杨松源大师工作室的大门始终向愿意学习湖笔制作技艺的年轻人敞开。工作室的吴小敏是杨松源大师三年前招收的制笔学徒,如今即将学满出师,在去年南浔区毛笔制作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吴小敏获得了一等奖并晋升为二级技师。学徒吕炜也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择笔工,目前已获评“南浔工匠”,他除了传承制笔工艺外,还利用自己大学所学的销售专业知识,承担起了湖笔文化及产品的推广任务。多年来,杨松源大师为了破解湖笔制作技艺后继乏人的窘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湖笔文化的传承上。他通过摄制纪录片宣传湖笔文化,撰写、发表论文,赴各地走访挖掘湖笔传承脉络及制作技艺流传,建立湖笔研究、传承、创新团队等形式,不断向公众展示湖笔的技艺与文化。

杨松源大师表示,湖笔是“国之瑰宝”,我们有责任把这门优秀的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在湖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中,既需要老艺人的宝贵经验和技术指导,更需要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和传承创新。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湖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中,用他们充满朝气的青春力量,为湖笔的未来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5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