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论坛总第5731期 >2024-04-12编印

从“芜湖起飞”“蚌埠住了”到“成都迪士尼”
如何看待城市“被造梗”?
刊发日期:2024-04-12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说唱作品《谢天谢帝》的爆火,让成都在网友的调侃声中拥有了自己的“迪士尼”——安静的老旧小区成了游乐场,小小的健身器材一天能接待上千个陌生游客,唯一的游乐项目是“diss你”。许多年轻粉丝和说唱爱好者乐此不疲,但更多人感到疑惑与不解:明明是造出来的梗,实景看起来平平无奇,为何能吸引年轻人来打卡?

成都并非第一个“被造梗”的城市。安徽芜湖就曾因一句“芜湖起飞”而备受年轻网友关注,而一句“蚌埠住了”也让蚌埠这座千年古城体验了一把“时髦”,山东曹县、云南怒江同样吃到过短视频的红利。必须承认,“梗文化”已经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

若是深入研究便会发现,这些“梗”其实不是凭空生造,也并非偶然走红,背后往往是对文化具象的抽象表达。“芜湖起飞”见证了互联网直播的早期兴起,年轻人在观看“大叔主播”的奋斗中找到存在感。“蚌埠住了”往往用来调侃突如其来的情感冲击,是许多人生活中的戏剧化表达。“成都迪士尼”也反映出流行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更与城市营造的生活气息不无关系。

有趣的是,芜湖与蚌埠这两座城市意外搭上流量的“顺风车”后,真的开始下功夫谋求互联网转型,开设“畅聊早餐会”“新媒体茶座”,甚至让网络红人当起了“青年宣传员”。

从淄博到天水,从“南方小土豆”到“成都迪士尼”,许多城市确实借着网络传播“火”了一把。而哪些热点应该及时跟进,哪些则“不必追”,要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看待。

此前,看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在网络视频平台,多地文旅官方账号为了“吸粉”引客,大玩“城市梗”。河南文旅一天更新三四十条短视频,被网友调侃搞“题海战术”;山西文旅打着哈欠喊话河北文旅,“好家伙!我的冀兄,快睡吧”;山东文旅发布视频“都是东,同根生”,在蹭东北三省热度的同时,“显摆”丰厚家底,魔性音乐和幽默解说让网友直呼“上头”……众多网友热情参与讨论互动,文旅话题网络热度居高不下,不少地方的文旅产业既在网络“刷屏”,又收获了旺盛客流,呈现线上线下“两头热”。 

一波又一波的“造梗”热潮背后,不仅展示了各地抢抓发展机遇的热切,种种表现也透露出“互联网思维”对文旅产业的渗透。城市挖掘“互联网思维”不是盲目蹭热度,而是平等包容地看待新的文化现象。不歧视“网红”,但也应慎重“玩梗”,守好自己的文化“基本盘”,同时尊重包容其他的文化形态和表达形式。不骄不躁,做好自己,才是打造“网红”的第一步,也是保持“长红”的秘诀。    (综合整理)



“梗”这个字本身就是互联网解构的产物。业内人士介绍,互联网上的“梗”,其实是“哏”字的讹字,有笑点、伏笔之意,在网上衍生出“有东西有内容”之意,称赞一个人“有梗”是指对方“有意思、有内容”,“造梗”则是创作桥段、制造笑点之意。特别是随着脱口秀、短视频的流行,“有梗”成了互联网表达的特点之一。

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话语理论指出,“话语的生产总是根据一定的程序,受到暗中系统的控制、选择、组织和再分配”。在传统社会,话语生产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每个人都掌握了话语生产的工具,拥有了自我表达的渠道和平台,话语生产随之活跃起来。富有创造精神的年轻人,基于情绪表达和娱乐的需要,利用手中的传播工具开始了大规模的“造梗”游戏。他们通过“造梗”,解构文本原来的含义,并赋予其全新意义,建构起一种幽默甚至荒诞的风格,以增加网络社交的“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