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聚焦总第5720期 >2024-03-27编印

“高质量”课程仅1元?“家里蹲”也能“躺”赚钱?
互联网技能培训 “薪”技能难买真本事
刊发日期:2024-03-27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鑫坤


在如今的高速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便捷性得到显著增强,“人人都能成为多面手”的时代已然到来。在此基础上,很多瞄准消费者求知需求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除此前大热的短视频剪辑、影视后期课程外,更有近两年大火的AI学习、配音等课程。然而,这些机构往往会借助互联网平台贩卖知识、就业焦虑,以此吸纳更多消费者购买线上课程。在众多“技多不压身”的口号背后,似乎隐藏着诸多陷阱。

蹭热点、博关注

互联网技能培训矛盾凸显

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黑猫投诉平台互联网副业培训类的投诉达到近3万条。其中,如线上“剪辑课”的相关投诉就超过了3000条,而关于各类AI课程学习的投诉约有1000条。在上述消费者的投诉当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课程质量差、机构虚假宣传退费难、诱导消费等等。

记者调查发现,近两年线上培训机构的诈骗套路也受到了权威媒体的关注,相关话题也曾登上微博热搜。2023年9月,央视财经曾报道称,江苏盐城一团伙以教授短视频流量变现的名义招募学员,而在缴纳了学员2993元的培训费后,这家培训“专业机构”便失去了踪影。

2023年,人工智能爆火。随着AI大模型的飞速发展,一些打着“玩转AI”“轻松变现”旗号的网络课程也层出不穷。在哔哩哔哩平台(B站),一位拥有240余万粉丝的UP主发布了名为“2天直播带你玩‘赚’AI”的直播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课程的试看篇中,其视频文案便持续暗示“AI的高效率会覆盖掉重复性的流水线工作”。记者看到,尽管该课程看似只需要1元就可以低成本获得两天的直播学习机会及“高质量”课程AI素材,但这只是培训机构花式套路的第一步。消费者在被引流至缺乏监管的第三方平台学习付费时,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近期,23岁的消费者小帅(化名)告诉记者,自己也曾遇到类似的网课套路。他表示,这些培训机构打着“专业教学团队”的旗号,利用消费者对技能和财富的渴望,夸大、虚假宣传课程的实际质量,并以此牟利。

避不开的层层套路:

学习“薪”技能 步入消费陷阱

“我曾经在B站上也看到过中职通(某第三方在线教育平台)‘影视后期’的‘1元超值’直播课程。”小帅告诉记者,在两次的直播中,“专家”曾多次强调“专业机构课程”学习影视后期的重要性,通过B站本身课程自学软件“没用”“赚不了钱”等等,需要前往专门的平台学习。在直播最后,“专家”便会引导消费者扫入课程群,进行后续真正的课程付款。

记者了解到,小帅当时即将面临就业问题,所以其购买的是“影视后期全能班”课程,主要包括学习PR(视频剪辑)、AE(视频特效制作)、C4D(3D建模)等软件的使用。“课程总体购买花了近8000元,他们甚至鼓励借短期贷进行分期付款。”小帅谈到,在第一笔款项付完后,他就被要求下载了“中职通”“中职通教育”等第三方教育软件作为学习平台。

在谈到课程内容质量的问题时,小帅指出,如果以就业为指向,这些课程的作用几近“微乎其微”,“在学习了几节课之后,就已经能发现课程所涉及的学习素材和内容完全可以靠自学获得。但是,如果不继续按月分期付款,据课程‘班主任’所说,会按违约处理给个人征信留下污点。”小帅表示,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专家”会不断公开一些“优秀学员”的“赚钱记录”,以此诱导消费者花费更多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

曾在多家影视公司实习就职的小帅告诉记者,单以视频剪辑为例,很多公司现在都强调效率优先,“像是抖音账号的视频更新,大家早就开始使用剪映了。但是,这些机构在课程中仍会一直强调PR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事实却并非如此。”

小帅进一步补充到,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上述机构又通过其他方式继续“散布焦虑”,“有一天,‘班主任’突然告诉我,获得了参加考试的机会,只需要交4000元左右就可以考具所谓的‘影视后期职业证书’,给就业履历‘添砖加瓦’。”小帅则表示,这些证书在实际工作中其实并没有任何效力。

现今,记者在B站搜索发现,仍有大量机构以诸如“试着用兴趣养活自己”“零基础带你成为大神”“在家躺着挣钱”等广告吸引消费者。

可见,小帅的情况并非特例,现实生活中有众多消费者有着与其相同遭遇,而他们也大都面临着投诉无门、维权困难等问题。

“培训”产业监管仍需完善

消费权益保护行动在事前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看到,有关互联网副业培训类课程的投诉中,很多都处于“待分配”状态,具体责任单位尚不明晰。“类似机构课程层出不穷成为“顽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市场需求大,许多人希望通过副业增加收入;二是监管相对滞后,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一些不良机构有机可乘。”品牌定位与危机公关专家詹军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上述互联网培训课程属于技能型或职业型教育的一种形式,目前尚未出台针对该产业的特定法规,但在《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已针对上述提到的虚假宣传和诱导消费行为进行了规制。

“这些课程最开始都会以‘副业变现’、‘自由职业轻松赚钱’等口号暗示消费者,利用消费者渴望增加收入、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轻松赚钱的心理。然而,这些课程往往夸大其词,实际效果与宣传相差甚远,不能真正解决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因为学习这些课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或者提升自己的技能。”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

詹军豪进一步指出,当消费者在参与这类培训过程中遇到问题,诸如课程质量差、虚假宣传、退费难等情况,“如果联系不到机构协商退费或解决问题,就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如工商局、教育局等。如有必要的话,可以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在开始维权之前,消费者应保留好相关证据,如购买凭证、课程宣传资料、聊天记录等信息,以便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