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业界总第5558期 >2023-07-27编印

结构性问题凸显 动力电池产业拉响产能过剩警报
刊发日期:2023-07-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与去年动力电池市场一派火热的景象不同,今年关于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警惕声”越来越高。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过去“少电、缺电、贵电”转换到如今的电池产能过剩。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约为1000—1200GWh,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必将回归理性状态。

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认为,近两年锂电产业链大幅扩产,新增产能从2023年开始将集中释放,产能过剩成为大概率事件。

业内人士的预判并非没有依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233.5GWh,而同期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119.2GWh。不难发现,动力电池产量远高于实际装车量。动力电池产能真的过剩了吗?

结构性问题凸显

一汽集团总经理邱现东表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50多家电池企业对外公布的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超过125个,总投资预算超过1.4万亿元,产能规划超过2500GWh。而这些规划需要3000万辆电动汽车才能消化,过剩已尤为明显。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此前也预计,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而出货量仅为1200GWh,产能过剩明显。

但在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看来,虽然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但是存在结构性不合理的问题,高端电池的供应量不足,具备良好稳定性的低端电池也不足,“烂的很多,而且不能使用。”

“面临淘汰威胁的大多是低端产能,高端产能永远不够。”一位锂电业内人士指出,“大水漫灌”之后“品质分层”必然出现,但优质产能依然有很大市场。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也曾明确表示,质量上乘并兼具成本优势的电池产品不会过剩。

供需两端面临挑战

从去年的“缺电”“贵电”到今年的产能过剩,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一方面,从需求端看,与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密切相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94万辆,同比增长46.8%。去年同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0.3万辆,同比增长111.2%。

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保持着增长态势,但增速已放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虽然汽车产业自4月以来有所好转,但市场仍处于缓慢恢复阶段,汽车行业经济运行依然面临较大压力,行业企业效益水平处于低位。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更是直言,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全面告别高增速的黄金时代,预计未来将是“微增长”的发展趋势。同时,车市“淘汰赛”将加速进行,部分国际品牌和自主品牌将艰难求生存。

另一方面,从供给端看,由于近几年上游锂电材料供应紧张、价格暴涨等因素影响,电池企业扩建产能的步伐加快,供给端产能溢出。

高工锂电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动力及储能电池开工及签约项目达24起,总投资金额超过2055亿元,规划建设年产能超570GWh。其中,开工项目13起,签约项目11起。

一面是供给端的火热,一面是需求端的冰冷。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动力电池结构性产能过剩可能会加剧,行业也将进入洗牌阶段,产能过剩的时间节点与竞争惨烈程度可能超乎想象。

寻求新增长空间

如何化解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难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破解产能过剩的关键在于海外市场。野村证券在近日发布的研报中预计,未来五年内,全球电动汽车电池需求将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2028年达到1647GWh,2030年达到2107GWh。

面对海外市场巨大的缺口,出海已成为电池企业消化产能的另一条出路。国内不少动力电池企业也抓住机遇,提前布局海外市场。例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设厂以实现对欧洲客户的本地化生产及供货能力,总规划产能达114GWh;国轩高科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拟于欧洲建设动力电池工厂;亿纬锂能在马来西亚和匈牙利建设生产基地……

瑞浦兰钧营销副总裁张小聪称,一方面国内锂电池企业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在海外市场同样如此。另一方面,国内太卷了,已经变成红海,国外目前还是蓝海,所以要到海外去,以技术换市场。

不过,也有声音指出,依托于国际市场来消化动力电池产能,会受到国外相关法案的限制,对企业的碳排放管理能力、专利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不如将目光转向储能市场。

中银证券预计,2023年,全球的储能电池需求量将达到260GWh,到2025年将增长至625GWh,年均复合增速将达到54.9%。

储能市场的日趋火爆,也让不少锂电企业将其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但随着众多参与者的入局,业内也开始担忧储能市场是否也会面临产能过剩及盈利难的问题。

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表示,很多储能系统集成商还在解决生存问题,这些企业今年会非常难,到明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无论是出海,还是布局储能,都是动力电池企业们应对这波行业挑战的积极实践。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又会面临新的困难,但对于企业而言,只要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