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5273期 >2022-05-30编印

“五水共治” “绿色共富”
解码浙江首个全地下净水厂的“超能力”
刊发日期:2022-05-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叶德宝 

□ 马佳丽 牛夏风 虞倩


走进位于浙江杭州临平区的水美公园,仿佛来到了一座江南园林,让人很难想象,在这座城市花园的地下有一座隐蔽的污水处理厂。

据了解,临平净水厂是浙江省第一个全地下式的花园式智慧水质净化厂,有效完善城市污水调配系统。整个水质净化厂“隐身”于公园下方,充分体现了“绿色、共富、创新”的发展理念。

近日,临平净水厂作为临平生态环境的“金名片”,入围了第二批浙江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名单。由浊变清,污水在净水厂发生了怎样的蜕变?这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生态绿色共富能量?5月18日,消费日报记者一行前往厂区一探究竟。

“地上”转“地下”

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成为稀缺资源。传统污水处理厂主要采用地上式建设,占地面积较大,土地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为应对日益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及满足不断提高的生态环境需求,临平净水厂在建造的过程中规划“向下”发展。

“从地上转成地下,有效实现了土地价值的利用,这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亮点。”杭州余杭环境(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楼继锋坦言,倘若临平净水厂在地上建造的话,用地面积估算在250亩左右,如今转为地下建造,土地面积节约了三分之二,最后建成占地仅为74.2亩。

不仅如此,临平净水厂在选址方面也颇为讲究。“选址的地方本是一块废弃土地,我们把这块土地用作市政设施建设,是把废弃用地重新利用‘变废为宝’的过程。”楼继锋说道。

据楼继锋解释,临平净水厂将污水处理设施搬到地下,虽然总建设成本增加约3亿元,日常污水处理成本增加0.1元/吨,但按照现在的商业用地价格来算,临平净水厂释放了接近百亿元的土地价值。

“邻避”变“邻利” 

满足公众期许 

公众对污水处理厂的普遍印象都是脏、乱、臭,对周边环境影响特别大……临平净水厂在建造时是如何打消周边居民顾虑的?

“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环境影响,最关心的就是净水厂建好之后排放的水体、臭气,对周边环境有没有影响。”楼继锋回忆。

事实上,临平净水厂项目采用全地埋式建设,污水处理过程全部在地下进行,噪音、臭气等外部效应得到有效控制,在这个基础上,该厂开创性地采用了“地下污水处理、地上绿地公园”的设计,地面部分建设“水文化”湿地公园,厂区绿化率达80%以上,可以作为民众观光、休闲、运动场所,并设置展览和互动设施,拓展工业旅游属性,改变民众对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固有印象,有效化解“邻避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该厂区采用“水解酸化池+改良型A2O+MBR膜池”生产工艺,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达到浙江省清洁排放标准,出水水质合格率100%,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根本察觉不到地下还有一个污水厂”,是每个到水美公园游玩市民的共同感受。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一对正在散步的夫妇,他们表示,每周都有几天要来此散步,不说破还真不知道下方有个净水厂。楼继锋表示,这样一个水环境治理设施的生态综合体打通了水环境治理设施和老百姓生活环境之间的通道,建立了一个缓冲地带,让老百姓接受了污水厂。

“痛点”转“亮点”

探索“绿色共富”潜能

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作为著名水乡,无疑在山水之间蕴含着共同富裕的巨大潜能。

临平净水厂是临平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为缓解区域污水处理压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巩固“五水共治”成果而实施的重点工程。

同时,凭借鲜明的环保主题、丰富的宣传活动、有力的保障措施、创新的开放模式,临平净水厂积极打造环保科普教育基地,每年组织数十次公众开放活动,接待参观群众超2000人次,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凝聚社会环保共识,探索“绿色共富”创新发展之路。

面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的新发展目标,临平区在擘画绿色共富蓝图,显示出应有的禀赋和担当。接下来,临平区将积极践行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绿色共富”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