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5203期 >2022-02-14编印

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新型业态惠民便民
商业新模式激发消费新活力
刊发日期:2022-02-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智能结算、自助售卖、即时配送……近年来,我国各类流通市场主体一方面积极跨界经营、发展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加速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供给能力,不断拓展便民消费新场景,满足了多样化、便利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融合——

聚合多种业态

增进情感连接

岁末年初,伴着冬日暖阳,位于江西南昌市西湖区万达广场的西西弗书店内咖啡飘香,家住西湖区朝阳新城的市民杨璐和朋友经常相约在这里,手捧中意的咖啡,翻阅心仪的书籍。她们还会在书店的生活创意空间选购一些文化创意产品,参加书店主题活动,报班学习插花技艺。

   “相较于传统书店,我更喜欢这种新型书店。在外部环境上,装修时尚、文艺感十足;在内部业态上,读者们除了能阅读、购买书籍,还能参加书店定期推出的读书会、作者分享会、花艺教学等活动,都很吸引人。”杨璐说。

   近年来,“书店+”模式在各地流行,人们发现一些新型书店不是简单地售卖书籍,场景上多功能的设置给消费者带来别样的消费体验。

   “实践证明,书店、商超等实体店通过聚合多业态、营造多场景,招徕的客流要远比单一业态更多,顾客的消费黏性也会不断增强。为此,我们一直鼓励连锁书店打造集文化展示、创意销售、影剧院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图书零售业态和文化综合体,让文化消费供需两旺。”南昌市西湖区副区长牛浩说。

   在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看来,传统门店除了提供人们消费的场所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科技元素的嫁接以及餐饮、娱乐等其他业态的融入,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参与感,让供需双方在情感共振与文化共鸣上建立起更多的连接,实现体验刷新与消费升级。

“要促进消费场景融合发展,这是激发消费新活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蕴认为,为支持和引导对传统商业设施进行场景融合改造,建议对相关市场主体给予一定改造补贴或采取税收减免等方式,提升市场主体改造升级的主动性,更好适应消费升级需求。

智能——

加快数字化改造

推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当前,一个个数字化消费场景扑面而来,进一步激发了智慧零售新活力。

   最近,在北京朝阳区工作的李玉经常在连锁便利店便利蜂买早餐:“除了种类多、新品上市快、营养好吃,还能全程‘自动化’。”走进便利店,她在早餐柜台前电子屏上自助选餐。柜台另一边的工作人员收到订单,迅速将产品和结账二维码递出,李玉凭码在自助收银机上结账,快速高效。

   便利店是最靠近消费者的零售业态之一,数字科技加速赋能便利蜂等新型便利店,从“自助点餐”“自助收银”,到“无接触服务”,让人们消费更智能。

1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实体商场、超市、便利店等数字化改造和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仓储会员店、“门店到家”服务等零售新业态,加快培育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智慧化、便利化水平。

王蕴认为,“十四五”期间,要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数字流通,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流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推动国内贸易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便民——

完善城乡多层次商贸网络

丰富便民惠民商业生态

鱼面、豆腐皮、羊羹……一道道地方特色美食,让凌晨时分的浙江诸暨市安华镇充满了活力。据统计,目前,镇上营业至深夜2点之后的“夜宵店”达70余家,日均客流超2万人次。以夜间餐饮为引擎,去年安华镇餐饮营收达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

   安华镇以“浙夜好·夜安华”为主题,推进“夜经济”小镇建设,打造“网红打卡”地标性平台,组织举办啤酒节、“夜间运动客厅”等活动,促进了夜间消费活力释放,带动就业5000余人。

   1月24日相关部门发布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推动区域商圈提升商业综合体、高端商务区等消费聚集区设施条件,打造潮流购物、夜间消费等特色商圈”。去年6月,商务部等12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鼓励商业与物业、消费与生活、居家与社区等场景融合,实现业态多元化、集聚化、智慧化发展。”当前,各地着力推动社区商圈建设,优化便民商业设施布局,让百姓在家门口消费更便利。

付一夫建议,适应消费需求,各地要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打造便民服务链,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增加百姓生活舒适度。

  (人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