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间,将荔枝放进智能生产线后,从去皮去核、榨汁、离析、超高压低温杀菌到罐装、贴标签,该生产设备都能完成;在展厅里,新开发的荔枝酒、鲜榨荔枝混合果汁、荔枝醋饮料、荔枝益生菌发酵食品等产品琳琅满目;在广东茂名、从化、增城等荔枝主产区,多家知名企业的智能荔枝深加工厂正在加紧建设……
“现在是发展荔枝深加工的最好时机。经过20多年的研究积累,广东在荔枝成分、机理研究以及生产装备、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已基本成熟。”国家荔枝产业体系专家、广东省农科院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介绍。
知名企业对荔枝产业“动心”
最近,王老吉大健康公司旗下的品牌矩阵新添了一个成员——“荔小吉”,其系列产品包括荔枝真果汁系列、荔枝气泡水等。这意味着,广药集团进军荔枝产业、撬动荔枝制品消费市场进入实战阶段。
该集团旗下王老吉率先出征,于2021年8月成立广州王老吉荔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荔枝饮料、荔枝果汁半成品、荔枝滋补品、休闲食品以及荔枝鲜果的生产与销售工作。按规划,该集团将发展荔枝精细深加工产业,以王老吉品牌引领赋能的模式,创建广东荔枝大品牌,全力打造荔枝绿色生态健康时尚全产业链,持续推出健康时尚的大健康系列产品群。
为此,王老吉荔枝公司在广州从化、茂名高州设立双总部,前者将主导营销、科研;后者负责生产和种植。
另两家世界500强企业雀巢、联合利华也在与广东荔枝精深加工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如何将荔枝原料应用到食品、化妆品等。
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看来,广东荔枝消费市场未来将是一片蓝海。
突破精深加工技术难题
荔枝是广东最具特色且优势的农产品,无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品种又丰富多样。然而,广东荔枝业在发展中始终面临一个难题:精深加工率低导致农品附加值低,进而使荔枝全产业链多年来不能得到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荔枝产业绝大部分以鲜果销售为主,精深加工率很低。这和广东作为全国荔枝第一大产区的地位不相称。
在广东荔枝产业协会会长薛子光看来,大宗水果必须有加工企业做产业支柱,特别是荔枝无法保鲜,更应该有50%以上鲜果用作食品、药品及美容化妆品原料。
要推进荔枝产业发展,突破精深加工技术难题是关键。
“现在制约荔枝精深加工的‘卡脖子’问题,我们已经攻克了。”徐玉娟及其团队过去20年来不断摸索、研究,现已逐一摸清了荔枝汁中各种物质的性状和反应原理,并创新“超高压灭菌”的生产技术,2021年,这一科研成果已转入商业应用阶段。
该研究所目前正在广州从化新建了一家现代化工厂,生产荔枝果浆、冷冻浓缩汁,这些产品在标准冷库中保存1年,仍可保留原汁原味,预计年底可投产。其中,第一期项目最大产能可达1000吨,而一吨冷冻浓缩果浆由10吨鲜果浓缩而成。未来,这家工厂将通过为下游加工企业提供专用原料,帮助荔枝产业加快工业化生产。
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华隆果菜保鲜公司投资1.2亿元的荔枝精深加工厂,预计也将于今年底投产。目前,该公司已提前获得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企业订单。
在推动农产品加工“第一车间”精深加工方面,广东也在行动。
欧阳建忠介绍,广州市从化区紧抓机遇,发挥原有荔枝加工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支撑作用,积极发挥科研院所推动产业发展,成立荔枝深加工研发中心,建立集研发、中试与服务功能的加工研发平台,推动加工技术成果产业转化,发展“高端精品鲜品”与“高档健康产品”,制定荔枝加工的标准体系,推动荔枝等农产品食品化与功能性进程,补短板强链条,让荔枝产业成为联农带农产出效益、焕发新活力的大产业。
业界认为,随着越来越多加工企业生产出高品质的初加工产品,为“食品加工制造大产业”提供“二次加工”的优质原料,最终可实现荔枝由“小特产”向“大食品产业”跨越。
荔枝制品消费尚需“养成”
荔枝加工发展了,产品能生产出来了,但消费市场能否被撬动?对此,业界认为无需担心,荔枝味产品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
欧阳建忠指出,现在广药集团、雀巢、联合利华等大型企业都在研发荔枝产品,而这些企业均具有很强的消费洞察力。由此可见,荔枝制品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荔枝产业要全产业链经营,尤其应引入有担当的国企,像广药王老吉产业链整合能力非常强,可开发出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荔枝美食、食品、药品,进而带动产业升级。”薛子光如是说。
不过,对于习惯食用鲜果的国民来说,消费荔枝制品还需要“养成”。
广药集团有关人士认为,在消费市场营造食用荔枝制品的氛围很重要,比如可通过“造节”、荔枝文化传播、荔枝游、产业论坛、最新科研发布等相关活动,引发人们关注荔枝制品。
徐玉娟建议,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荔枝加工与传统行业、美食文化等元素相融合,挖掘更多消费者需求,拓展更多加工品类。同时,要带动整个产业快速提质扩容,需引入实力雄厚的强企进入,发挥他们在生产、研发、市场营销上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做大荔枝制品的市场蛋糕。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