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饺子、自热小火锅、简单加热就可以食用的方便菜……无论是线下超市还是线上平台,预制菜种类越来越多,持续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懒人福利”撬动市场
干锅肥肠、筋头巴脑炖萝卜、孜然羊肉、花椒猪肚鸡……这不是在餐厅报菜名,而是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展示的各种预制菜产品。
只需撕开包装袋、把食材倒入锅里简单翻炒,短短几分钟,一份口感和餐厅相差无几的菜品即可出炉,在方便食用的同时还能保留菜品原有的美味。预制菜省去了食材采购的烦恼,简化了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简单的烹饪方式,就能直接把菜端上餐桌。
“有了它们,在家做饭变得简单啦。”“90后”消费者小刘“双11”期间购入了不少预制菜。在他看来,预制菜制作方便,口味也不差,是下班回家吃饭的好选择。
各类速冻食品、料理包、自热食品、搭配好的半成品菜……如今,预制菜的种类越来越多。随着速冻、保鲜、冷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半成品菜肴在口味、营养、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加上受“宅经济”、消费升级、疫情助推消费习惯改变等的影响,越来越多企业加入预制菜赛道,预制菜产业迎来新一轮风口。
政策、市场和资本的热捧,都印证了这一点。
今年5月,国家发布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让消费者解决衣食住行变得更便捷,福建省福州、厦门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天猫“双11”期间,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内的预制菜销售火爆,成交额同比增长约2倍。入局预制菜的品牌中,有不少获得了资本的关注,也是预制菜市场升温的一个表现。
据有关机构预测,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估为3469亿元,向B端、C端同时加速发展,预制菜将以20%的增长率逐年上升。
标准生产特色经营
随着进入预制菜赛道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没有“真材实料”,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70平方米的标准门店里,汇集了500多款预制菜产品,涵盖“单人舒食、一步烹调、大师秘籍、宝贝超有料、网红爆品和便利西餐”六大品类消费场景,这样的“三餐有料——快吃饭食材研究所”预制菜连锁专营社区店,在福州已经有约10家门店,旨在为“懒、忙、宅、急”人群研发美味、便利的半成品食材。“三餐有料”创始合伙人陈炜灿的目标是,“让生活除了外卖之外,可以拥有一些烟火气息,让厨房更多利用起来”。
事实上,在C端消费者感知之前,预制菜早已成为诸多餐馆、外卖店的后厨标配,因其解决了连锁餐饮品牌的最大“痛点”——出餐慢、口感不统一。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国内已有超过74%的连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其中超过半数的餐饮品牌在研发标准化成品及预制菜品。
在陈炜灿看来,预制菜在C端走红,是偶然中的必然。“疫情是一个表面的助推事件,背后是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没有时间、没有厨艺成为现代小家庭在吃饭方面的最大焦虑,这个是助推预制菜更快走向市场和走向C端需求的核心问题。”
陈炜灿认为,历经近20年的发展,B端预制菜“土壤”已相对成熟,降本增效仍是其核心推动力。但C端不同,消费者追求的是综合体验,既要有方便性,又要有美味度、体验感,所以技改方向要朝着生产效率和加工深度去走。
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菜品研发是“三餐有料”的重要基点。“我们一是做大数据,依托销售数据以及三方采购数据判断市场喜好;二是做终端标准化,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给前端工厂定制标准;三是做特色化经营,与米其林、香港美食家等团队合作,与中餐品牌合作招牌菜,让平时难以望其项背的大师级美食平民化。”陈炜灿说。
这与正在谋求多元化发展的安井食品不谋而合。安井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食品加工型企业资金门槛相对不高,最主要的是要具备研发和生产实力。“预制菜的加工现在已不是简单的大锅饭炒制,而是需要色、香、鲜、味都能达到烹饪的效果,整体价格还不能太高。因此,最高的门槛就是如何制作出口味正宗、性价比高的产品。”该负责人说。
“紧紧围绕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新期待,满足人民对高品质饮食生活的向往。”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高炳义表示,预制菜是中餐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食品、餐饮、食材三业的跨界融合,围绕预制菜烹饪工艺分解、还原等突破,餐饮移动化、零售化将有新的跨越式发展。 (郑 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