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初冬的暖阳照进湖南浏阳达浒镇椒花新村的“致富工厂”里,也照在达兴工艺品厂的制伞工人身上。制作骨架、安装伞面、检查包顶……工人们各司其职,流水作业,很快,一把把油纸伞新鲜“出炉”。
眼下正是赶工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浏阳油纸伞工艺长沙市级非遗传承人、达兴工艺品厂厂长李忠国时刻关注着制作进度。问及产量和效益,李忠国高兴地表示:“目前工厂油纸伞日加工成品量达到了3000把,产品远销美、韩、日及东南亚等地,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超过500万元。”
这一数字,放在六七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彼时,制作一把传统油纸伞需经过70多道工序,成本高、耗时长,因而在工业化产品晴雨伞的冲击下,传承千年的油纸伞逐渐被市场边缘化。2015年,一名义乌客商带来的微型纸伞样品,启发了李忠国,他将祖传制伞技艺进行改良,并融合手工绘画艺术,制作出绘画白纸伞。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支村两委的帮助支持下,李忠国拿出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创办了达兴工艺品厂。没想到,一年下来,绘画白纸伞销量喜人,李忠国当年年底就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脱贫后,李忠国还将手艺传授给当地村民,小小纸伞已成为当地120名村民的“脱贫致富伞”。
制作油纸伞40年,李忠国坚信油纸伞效益一定会越来越好,也会反哺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
目前,油纸伞发展新蓝图已经铺开。“我们联合椒花新村,计划依托工艺品厂,打造油纸伞非遗研学实践基地。”李忠国介绍,5层高的油纸伞非遗研学基地大楼已经完成了土地的使用审批,预计明年启动建设,“届时将有油纸伞博物馆、油纸伞制作工艺传习所、大师创作室、油纸伞研学实践体验馆和油纸伞直播中心,全面复原油纸伞制作流程,让大家近距离、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陈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