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5160期 >2021-12-07编印

“看人下菜碟” 消费者不买账
刊发日期:2021-12-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力 纳


近日,本报转载了新华社有关上海市消保委因加拿大鹅退换货“双标”对其进行约谈的消息。该报道引起舆论热议之后,网友发现,多个奢侈品牌存在退换货政策“双标”的情况,其中包括爱马仕、Gucci等品牌。在某分享型社交平台上,有将近两千条关于“奢侈品退货”的帖子。大部分内容是对各奢侈品的退换货政策进行详细解析,也有部分用户反映“存在歧视、退货难是共识”等问题。另外,多个品牌标注的“全球任何一家门店都接受退换,但不包括中国”的说明让国内消费者无法接受。

到底是谁给了这些品牌“迷之自信”?又是谁惯出了它们这番肆无忌惮?

这种针对消费者区别对待的现象背后,也许是国货品牌一直受到不公对待的一个折射。

简单举例,曾几何时,如果某消费者买了一件大牌衣服,洗一次就变形了,就会有人说:“穿这个牌子衣服的人都不会拿去洗,穿脏了就扔掉。”如果有人买了一双鞋,穿两个月就开胶了,也会有人说:“穿这种鞋子的人都是‘月抛’的。”更有甚者,会以消费者“没穿对”“不会穿”为由为其开脱。

总而言之,穿大牌的都是“有钱人”,“有钱人”怎么会洗衣服、刷鞋呢?

然而,如果买了一双国产品牌的鞋子,没穿多久就开胶,那人们几乎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是“鞋子质量太差”。

真是不对比不知道个中逻辑有多可笑。

或许正是消费者对国内外品牌的这种区别对待,助长了某些所谓大牌的骄傲。

可以说,这种“双标”行为的产生,其核心原因在于消费者主权意识不够,导致品牌商“看人下菜碟”。从消费者角度看,长期以来的“不够自信”也助长了这种不公现象发生。

不过,与时俱进的消费者已经今非昔比,特别是视野愈加开阔、见识更加广博的新生代年轻消费者,商家想糊弄他们,恐怕没那么容易。

某机构发布的《公众国外品牌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六成受访者知道国外品牌存在“中外双标”的现象,超四成受访者明确表示遇到就坚决抵制,七成受访者表示会增加国货消费比例,半数人希望外企打破惯性思维与傲慢,尽快统一内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