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综合总第5133期 >2021-10-29编印

让城市留住记忆
刊发日期:2021-10-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微信图片_202110281131001.jpg

    有诸多观点认为城市是有机智慧体,而一般意义上最智慧的有机体就是人。关于人本身的认知已经形成了脑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学、应用心理学等学科,也形成了关于知觉、视觉、认知、记忆、思维等领域较深刻的认识。那么,参照关于人的知识体系去映射城市,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方向。

    智慧城市自2010年IBM提出概念至今已十余年,但目前并未有城市敢自称是“智慧”的。笔者认为智慧实现的基础是实现数据横纵打通:横向上,正如人需要眼、手、脚实时协同,当前政府在大力提倡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便是这个层面上做的事情;在纵向上,像人一样拥有长期的记忆则是智慧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当前只有占城市数据1%不到的结构化数据能够长期留存,而其中占比最大的视频数据则仅留存数天到一月不等。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讲:我们的城市只拥有短期的记忆。

    英国音乐家维尔林由于部分颞叶受损罹患逆行性遗忘症——只记得最近1-2分钟的事情,他描述自己的生活像死了一样,“记忆的缺失剥夺了他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参与生活的能力”。 这是城市不智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城市或轻或重也患有逆行性遗忘症!

    发展数字经济新引擎是“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发展数字经济所需的数据要素资源匮乏是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突出问题之一。正如人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信息中80%-90%通过眼睛获得,城市也有遍布各处的公共视频作为城市的“眼睛”。城市通过这些眼睛获取的视频数据在城市总数据中占比在90%以上,这些视频数据便是城市记忆的基础。城市花费巨资建设的公共视频系统每年产生的数据规模在800PB左右(按照一个地级市约5万路公共视频估算),形成了巨大的数据产能。若将这些规模巨大的数据进行提炼、存储,便能形成城市的“记忆”,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海量的数据要素资产。

    而在当前,如此大规模的数据仅留存最近1个月左右,超期的数据通过覆盖式存储全部彻底删除掉,形成了数据资产的规模化流失。城市数据资产作为“新型”国有资产,其规模化流失应尽快止损!

    因视频数据占比极高,故本文重点讨论如何留存视频数据,形成城市记忆。通过研究人的记忆形成过程可发现: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信息并未全部留存形成人的记忆,而是将人所关注的那些片段编码后存储形成人的记忆。城市的视频数据中也充斥着无效数据,如何提炼出应关注的信息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人的记忆形成过程类似,可梳理城市应关注的对象、事件,通过AI算法技术识别对象和事件,其形成的结构化数据和视频片段便是城市记忆。恰如人选择记忆什么、记忆多长时间都是智慧的重要体现,一个城市识别什么、留存多长时间也将是城市智慧程度的重要体现。

    人的寿命是80年左右,至寿命终结人都希望记忆留存;而城市的寿命则是以百年为单位计,历史悠久的城市已历经数千年,因此城市的记忆应永久留存。当前光存储等长期存储技术已非常成熟且成本低廉,完全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

    一个人的记忆意味着这人的一切,不容丢失、篡改,城市记忆的安全性也无比重要。应确保城市记忆中的数据真实可靠、不被篡改。尤其在数据安全法已生效的当下,构建城市记忆的过程中更应在数据存储介质、数据传输网络、数据计算、数据应用等各个方面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在人文情怀之外,让城市留住记忆对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均非常必要且具有可行性。留存城市记忆,打造城市记忆中心,构建中国特色数据要素价值化生态系统,助力实现数字创新引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文明——给岁月以文明,也给文明以岁月。

(任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