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聚焦总第5122期 >2021-10-14编印

元气森林带火赤藓糖醇背后:
饮料业扛起“科普”大旗 无糖成国产饮料新趋势
刊发日期:2021-10-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微信图片_20211012141949.jpg

□ 本报记者 卢 岳


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传统食品饮料行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健康挑战。传统饮料大多以含糖饮料为主的局面,正在被市面流行的无糖饮料趋势取代。本报记者看到,最早提出“0糖”口号的元气森林,也意外带火了业界此前无人问津的甜味剂——赤藓糖醇。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营范围含“0糖食品、0糖饮料、无糖食品、无糖饮料”,且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和迁出相关企业超1200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湖南、河南三省的相关企业分列前三位。另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无糖可乐型碳酸饮料销售占比仅为3.4%,而欧美国家占比达到30%以上,其中英国占比达到63%,日本则达到了44.6%。业内专家纷纷指出,在消费者追求健康理念的背景下,国内的无糖饮料、以及可以取代糖的甜味剂行业,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减糖”成国家战略

人类对甜味的喜好与生俱来。资料显示,糖是一种营养素,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但糖也不能过多食用,它是一种除能量外不含其他营养素的物质,摄入糖容易造成饱腹感,影响人对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最终导致营养失衡。在人体大量摄入糖后,如果不能消耗掉糖所带来的能量,很容易导致肥胖等健康风险的出现。摄入量的多寡,是糖是否对身体有害的主要参考指标。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膳食指南》明确提出:居民每日糖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最好少于25克。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发布的评估报告则显示,预包装食品中乳制品、烘焙类和含糖饮料,是居民糖摄入的三大源头。我国居民每日糖摄入中有24%来自酸奶等乳制品,20%来自蛋糕、饼干等烘焙食品,17.7%来自含糖饮料。

以主流的含糖碳酸饮料举例,一瓶300余毫升的饮料就含糖30克以上。每日喝两瓶含糖碳酸饮料,糖摄入量就严重超标。如果长期无法通过运动消耗,很容易导致肥胖以及血糖升高等潜在健康危机。

食品饮料业扛起“科普”大旗

记者看到,在过去数十年,国内食品和传统饮料企业由于利益原因,往往很少面向普通消费者开展“如何健康用糖”等方面的常识教育,国内消费者饮食健康素养普遍存在不足。专家认为,每个消费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糖摄入过量的危害。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自己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不管爱不爱吃糖,都应以不影响自己的健康为前提。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能科学认识到糖摄入的问题,国人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有望获得大幅提升。

同时,国内食品饮料企业更应该应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协助国民达成健康中国行动中的合理膳食。专家倡议,国内饮料企业都应紧跟无糖的发展趋势,为早日达成中国人的膳食健康尽一份力。

针对饮料行业,业内人士建议,生产企业应该主动减少饮料中的糖含量,逐渐培育消费者对清淡口味饮料的接受度。为了满足用户对于甜味的喜爱,国家政策也鼓励食品饮料企业使用甜味剂来取代糖。实践证明,安全的甜味剂能有效帮助消费者实现健康减糖目标。

赤藓糖醇火热背后

目前,市场上已存在多种比较成熟的甜味剂,包括谷物发酵提取的赤藓糖醇或罗汉果提取物为代表的天然甜味剂,糖精、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在口香糖领域使用多年的木糖醇等。这些甜味剂,均可成为饮料行业的糖替代来源。

其中,阿斯巴甜作为传统人工合成甜味剂,虽然在国内外存在不少健康争议,但由于其价格低廉,一直被国内知名饮料巨头长期使用。而赤藓糖醇是目前市场唯一以生物发酵法天然转化和提取制备而成的一种零热量甜味剂,国家卫健委认定热值为零。因其不参与糖代谢和血糖变化,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以及在低糖减糖饮品、食品、保健品等中应用。因其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受消费者和学界青睐。但是,由于赤藓糖醇价格是传统甜味剂价格的40—80倍,国内传统饮料企业往往拒绝采用这一安全甜味剂。直到元气森林成功搅动行业格局,让无糖气泡水成为风口上的宠儿,也让赤藓糖醇这个曲高和寡的甜味剂走入寻常百姓家。

专家预测,国内无糖饮料未来十年将迎来黄金发展机遇。以日本1990年—2000年为例,其无糖茶饮料市场占比从8.2%提升至19.3%,矿泉水仅从0.9%提升至4.0%。在元气森林之后,国内传统饮料企业和新兴品牌如果能够及时拥抱无糖趋势,也将充分享受到这一波行业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