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5097期 >2021-08-31编印

发扬特区精神 深化改革开放
刊发日期:2021-08-3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80年,我国设立经济特区。40多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像5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大地上。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孕育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勇立潮头、开拓进取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首《春天的故事》传唱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兴办经济特区的伟大创举。

    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也是忠实的见证者。1979年7月8日,深圳蛇口一声炮响,拉开了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开发建设的序幕,也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如今的蛇口已从一片滩涂地发展为高楼林立、山海相接的滨海新城。“有人问:‘蛇口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回答:‘是从人的观念转变开始的。’”蛇口工业区原负责人袁庚说。正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蛇口只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特写镜头。40多年间,深圳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从黄泥土路到柏油马路,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从“水草寮棚”到摩天大楼,已实现100%城市化,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

    珠海曾经也只是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设立为经济特区之后,屡开全国风气之先:开创“科技重奖”先河,开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创建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如今,珠海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

    汕头经济特区一开始被称为“巴掌特区”,刚成立的时候,面积只有市区东部龙湖村西北侧的1.6平方公里。如今随着规划350万平方米的龙湖中央商务区启动建设,宜居宜业宜创新的现代化城区初具规模。

厦门率先探索利用外资搞基建,成立中外合资银行,开创招商引资多元化格局……凭着“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劲头,全市GDP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384.02亿元。

海南经济特区虽然起步稍晚,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特区精神,在农垦体制改革、“多规合一”改革、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航权开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如今,海南全岛正在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发扬特区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创造一个个伟大奇迹

四十多载波澜壮阔。回首来时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经济特区不变的精神气质,激励一批又一批人砥砺奋进,成为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动力引擎。

——永葆“闯”的精神,改革开放迈大步。

海南洋浦港,巨轮停泊,岸桥伸缩,货物周转,热闹繁忙。

今年7月23日,洋浦港海关受理放行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500吨加工增值内销大豆油。“作为首家享受加工增值内销免征进口关税政策的企业,我们非常激动,期待更多好政策,让企业与海南共同发展。”公司董事长张慧表示。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锐意改革、全面开放,如今的海南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经济特区从一建立,血液里就流淌着“闯”的基因。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济特区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   (下接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