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区域总第5024期 >2021-05-19编印

大力扶持非遗工坊建设,借助外力开发现代化非遗手工产品,打造“购物+体验+培训+传承”的非遗文化展示平台
贵州丹寨打造“非遗饕餮盛宴”
刊发日期:2021-05-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5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贵州丹寨开幕。非遗周期间,“锦绣黔东南非遗成果展”在丹寨举办,十余项民族非遗歌舞表演、几十个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超百位活态展示非遗技艺传承人、近2万件非遗文创产品在此次成果展上悉数亮相。

资源极其丰富的贵州丹寨县,把发展非遗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云上丹寨”县域品牌,积极探索非遗手工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非遗企业和家庭作坊。同时,依托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万达小镇等,突出非遗文化特色,多方联手,不断为非遗企业引流发展服务,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

打造“4321工程”

发挥优势培育县域品牌

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的丹寨县,总人口仅17.9万,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78%,苗族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族锦鸡舞、苗族贾理、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等7项国家级、22项省级、3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非遗之乡”。被誉为“中国蜡染艺术之乡”“中国锦鸡文化之乡”“中国古法造纸之乡”。

    其中被称为“东方第一染”的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苗族蜡染技艺,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在扬武镇、排调镇一带保存完整,代表了中国蜡染的最高水平。而石桥村的苗族皮纸制作技艺已传承上千年,产品远销西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被国家图书馆指定为修复古籍专用纸。

2012年以来,丹寨县先后出台了“民族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等一系列支持非遗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和规划,并在经费和机构上给予保障。丹寨采取措施大力挖掘非遗手工技艺、加强非遗技艺项目申报、积极引进和扶持非遗手工企业、开展非遗手工技艺培训等措施,发挥非遗资源优势,打造县域非遗品牌,形成了丹寨非遗手工产业发展的“4321工程”,即:四端、三点、两模式、一品牌。

多方联手突出特色

“中国非遗周”永久落户丹寨

丹寨县积极探索非遗手工产业发展,在开放开发中创新创智,努力借助外力实现发展。除积极组织产品及艺人参加在国内、省内、州内的各种比赛、会展,增强外向宣传推介力度外,还积极谋求外力支持。一是得到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支持,将丹寨作为该所重点扶持的对象;二是借助万达集团整县帮扶的契机,把丹寨丰富独特的非遗手工技艺和作品推荐到万达高层,促成了万达小镇以非遗手工作为最大特色的规划方案。

据丹寨县非遗中心主任韦士勇介绍,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原所长岳振等一批专家到丹寨指导非遗手工生产,并结合当地苗族银饰特点,指导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国春开发出了景泰蓝银饰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气息的非遗手工产品,促进了非遗手工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2017年7月,由万达集团捐建的丹寨万达旅游小镇正式开业,小镇以非遗文化为主题,旨在打造一个集“购物+体验+培训+传承”为一体的丹寨非遗文化展示平台。小镇的建设充分凸显黔东南苗村侗寨的建筑风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等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尤公广场、锦鸡广场、苗年广场等名字也来自苗族的文化和历史。

深度研学旅游成热点

节庆活动促活态传承

据丹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瑶介绍,丹寨县近年来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提出“非遗资源就是最佳旅游资源、非遗场所就是最佳旅游景点、非遗传承人就是最佳地接导游、非遗产品就是最佳旅游名片”的“四个最”,有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排莫蜡染、石桥造纸、卡拉鸟笼等一批非遗体验旅游线路成为新的研学旅游热点。而丰富多彩的非遗节庆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引流游客的作用,也有效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在丹寨县万达非遗小镇的苗族古法造纸小院,游客可以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苗族造纸的全过程,可以带走自己参与制作的花卉树叶花纸作品。在宁航蜡染体验馆,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精湛的蜡画技艺、还可以聆听著名时装设计师成昊亲自介绍他的蜡染元素作品“次第花开”系列;在鸟笼之乡卡拉苗寨,有专门为学生准备的鸟笼编织材料,“到了暑假,学生团队很多。”而在风景优美的韭菜沟锦绣谷,除了欣赏高山瀑布和深谷萤火外,蜡染、刺绣、酿酒都可以一一体验……

丹寨县广电文体旅游局局长詹先俊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丹寨县的非遗手工产业发展已从无序到有序,从弱小到壮大,从无名到有名,产业模式初具雏形。目前,全县共有非遗手工企业126个,非遗手工合作社24个,社员500人,2019年,生产产品90余万件,产值1.5亿元,全县手工业销售额突破1.3亿元。 (贵 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