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综合总第5012期 >2021-04-28编印

以改革举措破解“谁来种田”难题
刊发日期:2021-04-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时代命题,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以土地流转和托管等为载体,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有力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激活了现代农业“一池春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笔下的家乡襄州。湖北襄州自古就是农业生产的沃野,如今更是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全区粮食复种面积313万多亩,粮食总产常年稳定在27亿斤左右,素有鄂西北粮仓之称。

近年来,面对“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的现实问题,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以土地流转和托管等为载体,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力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激活了现代农业的“一池春水”。


规模经营主力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农业转型的助推器、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4月9日一大早,襄州区张家集镇史畈村10组村民韩居正就来到襄州区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理事长肖逾商议300亩小麦的植保和机收事宜。

68岁的老韩流转了300余亩田地建了一个家庭农场,一直由老两口打理。由于地多人少,从2014年起,他将家庭农场交由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全程托管,享受买种、旋耕、播种、管理、收割、售卖一体化服务,“从种到收都不用操心,服务费在粮食收购时结算,与过去个人种植相比,每亩可增收近200元”。“进行土地托管,又省钱,人还不受累。”老韩算了一笔账:按照托管协议,每亩机械插秧收费60元。如果请人插秧,一亩地要付插秧工钱160元,加上用餐等开支,每亩田最少需要200元。

当日,周垱村村民周根旺也与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了60亩田的小麦机械收割与中稻机械插秧委托合同。与老韩不一样,周根旺还是合作社的农机手,“除了种地收入,一年在合作社开农机的收入也有5万多元,一点也不比去外地打工差”。

“当前农村土地为农民承包所有,但千家万户分散生产,无法应对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老化、传统生产模式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挑战。”襄州区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潘登分析说,“在此情况下,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耕、种、收、管、售等系列服务,既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又可将先进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有利于助力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肖逾介绍,按照农户的不同要求,经过与农民们协商,他们确定了三种托管方式:一是全程托管。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管、售等系列服务,服务费在粮食收购时结算。二是劳务托管。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劳务项目委托给合作社承担,农户负责种子、化肥、农药、水电等全部投入。三是订单托管。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某个时段的劳务项目委托给合作社,合作社按劳务项目获得报酬。

“三道菜”端出来后,农户根据自家情况“点菜”:一部分老年农民选择劳务托管;有劳力、有技术的农民选择订单托管;更多农民选择全程托管。目前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58人,拥有农机454台套,作业范围覆盖30多个乡镇,12年来共计托管9万余亩田地。

过去,农村劳动力外流,不少农田出现季节性撂荒。怎么办?为解决这一难题,襄州探索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托管或半托管的典型社会化服务模式。疫情期间,该区组织100多家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田间植保、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等托管服务,小麦“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帮助农户把失去的农时抢回来、落下的农产补起来。

“发展农业,不能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襄州区委书记黄进介绍,以生猪为例,多年来,襄州生猪出栏百万头以上,但产粪多、产值少,农户收益少,地方政府环保压力大。要解决这一类问题,需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联动、银行帮扶、农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区、镇两级政府支持指导下,吸引农户参与其中,分享产业链带来的利益,并通过提高附加值来规避种植养殖风险,从而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

“通过进一步规范化运营引导,襄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农业转型的助推器、农民增收的金钥匙。”黄进介绍,目前该区已实现农、林、牧、副、渔全农村产业覆盖和产前、产中、产后全生产环节覆盖。


智慧农业地生金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


襄州区龙王镇禾嘉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只见理事长白世文和社员们正在生产生物菌肥和育秧基肥,为即将开始的中稻机械化育苗做准备。伴随着隆隆机声,一座座小山一样的原材料经过科学配比等程序,成为一包包合格的生物有机肥。

“我们将回收的优质秸秆做成牛饲料,剩下的做成生物菌肥。”白世文说,这些生物菌肥的原料都是牲畜粪便与回收的一些农作物秸秆,经过轧断、粉碎和高温发酵等程序加工而成,不仅育苗效果好,对当地土壤也起到了改良作用。

白世文带笔者看他利用生物菌肥育的秧苗,一小块地中,绿油油的秧苗随风摇曳。“土地好了,苗子才会好,农作物才能高产。已经有上海的企业看中了我们这项技术,正在跟我们谈合作。”白世文说。

禾嘉鑫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承担龙王镇2万多亩水稻田的育苗工作,“统一育苗、统一机插、统一田管、统一机收、统一机耕”的一条龙服务不仅减轻了农民的春耕备耕负担,也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一垄垄时令蔬菜青翠欲滴,一辆辆蔬菜配送车来回穿梭……位于古驿镇罗岗村的襄州驿寨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各种时令蔬菜长势喜人。

古驿镇地处鄂豫边界,属于典型的鄂北岗地,素有“旱包子”之称。2014年,驿寨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司应忠流转了300多亩地,建起200多个钢架大棚,并配套建设了田间道路、沟渠、保鲜冷库。

老司还带头成立创新工作室,聘请两位农学院教授担任技术顾问,进行田间指导,提供优质品种、种植技术、科学管理等信息。合作社引进了结球茴香、苤蓝菜等新品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迅速占领市场。老司打趣道,“由于使用了绿色无公害栽培新技术,蔬菜没有打广告,也没有做宣传,长在地里就被定了‘娃娃亲’,很多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合作社还开通了网上超市和7家实体超市。在老司的示范带动下,古驿镇蔬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昔日的“旱包子”变成了“菜篮子”。

襄州区区长刘明锋介绍,“襄州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主体的经营理念已经由依托资源优势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各经营主体不再单纯依赖农业资源优势,越来越重视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

一头连着科研院校、专家院士,一头连着田地,襄州区充分发挥专家院士工作站作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的科技理念和要素。

襄州区幸达鑫家庭农场800多亩田间安装了62个摄像头,农场负责人李涛坐在办公室看电脑就能掌握农场每一处农作物的长势。卫星导航、无人机飞防、智能农机等现代化设备的运用,让襄州区农业越来越智慧。襄州区祥瑞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引进的油菜精播机,一台机械一天可播种80亩地,同样一亩地,种子比过去节省50%,肥料节省20%,预计增产60斤左右。目前,襄州区农作物机械化综合作业率为89.37%,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率为91.67%,农机装备数量、大型先进设备及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位列湖北省第一。


农业提质新引擎

    创新合作模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这几天,襄州黄集镇耿寨村村民耿德平一直在自己的小麦地里忙碌着。过去,耿德平种植普通小麦,虽说产量高,但总是增产不增收。今年,耿德平依靠湖北丰庆源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强筋”小麦品种,订单种植,再也不愁销路问题。

企业下订单,农民来种植,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05元回收。订单式种植模式为农民带来了增收,也为企业带来了高品质的原粮。因为小麦品质好,丰庆源粮油的面粉比普通面粉每斤高出1元钱,且供不应求。

眼下,丰庆源粮油除自建2万多亩小麦原料种植基地外,还借助农产品品牌+基地模式,带动20万亩高质高效水稻和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以高于市场价的方式向种植户收购原粮,每年促农增收近千万元。湖北丰庆源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帅介绍,“我们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构建起‘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贸易、物流’一体化农业全产业发展链条”。

一走进正大襄阳的工厂,一股香浓的卤肉味扑面而来。正大食品(襄阳)有限公司熟食厂厂长黄艳霞介绍,“这条全自动化卤肉生产线,真正实现了工业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

在襄州区推动下,该公司调整发展思路,投资40亿元进行全产业链打造。上游,建成30万亩饲料原料种植基地,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中游,引进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屠宰生产线,日屠宰量可达3000头;下游,建成了蒸饺厂、卤制品厂等终端产品厂,形成一个闭环产业链。如今,正大襄阳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

正大食品(襄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娟介绍,“我们以襄阳食品厂为中心配套建设现代化物流园,将在湖北建设5000个新餐厅和1000个零售店,向终端、零售发展,真正实现产业链闭环”。

正大襄阳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标杆。目前襄州区已经形成以正大襄阳、襄阳新希望为龙头的“种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以襄阳鲁花、丰庆源粮油、乐峰米业等为龙头的“种+养”订单产销融合发展模式。“一桌菜、一壶油、一袋面、一提米”的品牌效应逐步放大。

“公司+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还促进了襄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在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带动下,襄州已形成与之相配套的优质水稻、马铃薯等六大省级以上标准化板块基地,种植总面积达270万亩。

解决持续发展难的问题,襄州通过政府注资、企业投资、银行贷款、农户出地,创新政府、企业、银行、农民“四位一体”的投融资模式,解决了产业链建设难题;还创新“政府税收+银行利息+农户收益+企业盈利”互利互惠分配模式,让政府获得税收收益,银行获得利息收益,合作社及农民多元化受益,企业获得投资综合效益。

“通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以及农产品品牌建设,力争到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0家以上,产值和经营收入分别达到350亿元和300亿元。”刘明锋说。

黄进表示,“创新合作模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结合,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襄州正从‘积累量’向着‘提升质’转向”。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