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综合总第5001期 >2021-04-13编印

20余省 300多城市 外出“炒手”4万人
江苏邳州:火力强劲“炒”出百亿产业
刊发日期:2021-04-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忽 艳 本报记者 魏 静


炒花生、炒瓜子、炒葵花籽等,这个看似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活,很多人都能来两下子,然而能把这个不起眼的活计做成“摇钱树”——炒出一幢幢小楼、一辆辆轿车乃至炒成百万富翁的并不多见。在全国知名的“炒货之乡”——江苏省邳州市邹庄镇,一把铲子炒出一片摇钱树的故事正在上演。

4万余家零售店销售额近400亿元

在邳州,炒货作为零食历史渊源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零食还很单一,除了新鲜的水果之外,糖果、花生、瓜子,是大多数地方人们干货零食的三大件。有着干炒传统的邳州人,第一次迎来了干炒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城市有市场,城市人有购买力,这是第一代邳州炒货人的共识。上世纪80年代,村里十几户村民外出到上海做炒货,后来亲戚带亲戚、朋友帮朋友,到1995年以后,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都外出做炒货生意。村里的农家小楼基本上都是靠炒瓜子赚来的,村里760多户人家,面包车、小车就有150多辆,差不多都是“炒”出来的。

“一把铲子一口锅,瓜子炒遍全中国。”邹庄镇党委书记何振清介绍,该镇外出“炒手”已达4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0%,遍布全国20余省300多个城市,年创收15亿元。另据邳州市工商联不完全统计,该市炒货行业从业者已达10万人,在全国开有4万余家零售店,其中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67家,总销售额占全国炒货年销售额的15%,已近400亿元。

从铁铲铁锅人工炒制到机器加工办厂兴业,从手提肩挑蹲市场守马路到门面店、专卖连锁和电商经营,从单一的瓜子花生到种类繁多的小包装食品和各色坚果,由上海而逐渐遍及其他各大省会城市,再到地级市、县城、乡镇,邳州炒货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每一步发展都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见证。

另辟蹊径 发展中觅商机

邹庄人的炒货生意之所以做出名堂,关键在于他们做炒货不固步自封。以前邹庄人做炒货都是用锅子,现在则是用机器炒,炒得又快又好;以前邹庄人炒花生、瓜子等使用的是沙子,后来考虑到人们越来越讲究卫生,就改用食盐炒,效果非常好。此外,邹庄人非常注重品种出新,如今就连美国核桃、巴西松子等外国干果,也都上了他们的“炒货菜单”。

邹庄镇韩家村人韩洪英曾经也是干炒队伍中的一员,但不一样的思路却让她另辟蹊径,从卖终端炒货到种植瓜蒌,走出一条炒货“补链”致富路。韩洪英说:“我主要供应各大城市的炒货市场,算上我自己种植的还有收购的货,大概一年能达到几十万斤。邳州炒货的市场前景很好,牌子打出去也很响亮,对做炒货生意和搞种植都有好处,大家在一块儿形成规模和团体,发展就会越来越快,生意也会越来越好。”她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换苗木,种植适销对路的瓜蒌品种,其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如今的700亩。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大,也带动了当地100余名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

韩洪英在发展中觅得了商机,如今虽不再奔赴异乡从事干炒生意,但扎根土地的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家乡栽种出的干炒原料发往全国各地,补充邳州炒货的上游供货链,这不仅让她自己走出了致富路,也让地道的邳州炒货越走越远、品牌越来越响。

齐头并进 “炒全国”“强企业”

  “输出打工者,返回创业者;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据何振清介绍,过去,镇里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引导农民走出去做干炒业;现在,为了因地制宜建立本土产业群,镇里又力推“务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推出扶持措施,包括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培训。全镇已有48位“干炒大户”和4000多名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首批15家企业建成投产,一条长3公里、年产50万吨的“干炒一条街”已经崛起,新增再就业岗位4000多个。他透露,镇里因地制宜构建产业集群,力推创业经济。以企润公司为基础,邹庄镇同步打造的炒货产业园和电商园分别承担“炒全国”“强企业”和“买全国”“卖全国”的任务,逐步将“两头在外”扭转形成“由外到内、核心在我”的现代产业格局。目前,以炒货为纽带,邳北燕子埠镇的黑花生、邳西八义集镇的瓜蒌、邳南新河镇的碧根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蓬勃发展。

此外,该市大力实施邳州炒货品牌创建工程,着力提升邳州炒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浙江溪口开出第一家品牌形象店后,江苏徐州、苏州、浙江慈溪、山西太原、陕西西安等地的品牌连锁门店也相继开业,逐步形成邳州炒货品牌优势,让邳州炒货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