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乡村总第4989期 >2021-03-25编印

方城县四里店镇:
坚持党建引领脱贫统揽开创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局面
刊发日期:2021-03-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高学治  □ 李华东


    骊山鲤鱼跺金船寺三凤飞舞,澧河赵河澎河三河玉龙吐珠。

    河南省方城县四里店镇位于方城县、南召、鲁山三县结合部,辖38个行政村,382个自然村,人口6.2万人,面积298平方公里,是方城面积最大的乡镇。境内山峦秀美,风光无限,有骊山、鲤鱼垛、金船寺等名山名寺。河流众多、水质甘甜,是澧河、赵河、澎河三河之源头。森林覆盖达到80.2%,有千年梭椤树、千年银杏树等名贵树种。矿产资源丰富,花岗岩、铅锌铝铁金储量居方城之首。四里店镇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外工作的成功人士在千人以上,是人才大镇、强镇。

    近年来,方城县四里店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亩田地保口粮,三亩荒山做文章”,实施“生态立镇、旅游兴镇、果药富镇、人气活镇”四大战略,坚持党建引领、脱贫统揽,立足山乡实际,科学决策,突出抓好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和谐稳定、特色产业、民生事业和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基层组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重要职责。四里店镇党委深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义重大和责任重大,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党的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

一是扎实推进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建强基层组织的基础,镇党委按照县委“班子在带、队伍在管、党员在教育、群众在教化”要求,利用“以会代训”“三会一课”等形式加强培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和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二是抓基层组织。组织建设是建强基层组织的主要途径。通过依法民主、公开选举,把一批政治素质好、廉洁奉公、年富力强的优秀党员群众选进村“两委”班子,配强配优了村级班子。2019年调整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3人,全镇38个村两委班子健全;发展党员20名,培养村两委后备人员120人。实施头雁工程,全镇有36名村两委主要成员从事林果、香菇种植,桑蚕养殖,带动200多人规模种植。三是建强基层阵地。基层阵地是建强基层组织的根本。按照“标准一流、设计科学、资源整合、一村一品、开放管理”要求,实现38个村党建阵地全覆盖。四是筑巢引凤创大业。人才是建强基层组织的主要力量。建立四里店镇在外企业家联谊机制,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叙乡情、创大业、谋发展”座谈会,为在外人员回乡创业搭建舞台。建设了余庄千亩香菇创业园、千亩桑蚕创业园等创业园5个,引导200余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坚持脱贫统揽,强基础惠民生


紧扣山区实际,突出“精准”二字,全镇贫困户3490户8421人,截至目前已全部脱贫。

一是持续打好“双基”攻坚战。“双基”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前提。按照“双基”攻坚16大类130项内容,逐村逐户逐人进行排查,重点排查教育、健康、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政策遗漏现象,建立台账,对标销号,确保政策落实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彻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有力地消除化解疫情影响,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二是持续打好“双业”攻坚战。“双业”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坚持持续加大产业园、产业基地、扶贫车间等建设力度,提供就业岗位,强化技能培训,实现人员就业,稳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建成余庄村、劳模沟村扶贫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0余个村群众就业;建成扶贫车间16个,带动贫困户106人;目前全镇贫困人口有劳动能力人数1082人,安排公益岗位146人,镇内自主就业415人,县内自主就业59人,县外省内就业193人,省外就业255人,就业率98.7%。三是持续打好“双貌”攻坚战。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整治村容村貌,提升户容户貌,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建设垃圾中转站4个,购置垃圾清运车9辆,垃圾转运箱352个,户容户貌、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加快实现兜底保障。根据市县要求,召开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四集中”专项会议,安排部署“四个集中”排查澄底,对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中的三类人员进行排查。通过采取“四集中”等形式,形成了政府兜底线、部门履职责、家庭尽义务、社会齐参与的集中兜底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镇建设六个村级幸福大院,提升镇中心敬老院,形成“6+1”集中托管供养模式,共排查重度残疾159人,80岁以上特困人员103人,重度精神病15人,集中供养37人。五是持续打好“双扶”攻坚战。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扎实开展智志双扶“三个一”,做好思想扶贫文章,强化从文化上墙、榜样力量、治懒治俗等方面给贫困群众补足“精神之钙”,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全镇脱贫攻坚从“干部干、群众看”到“我要干、一起干”、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干群关系凝聚成了一股克难攻坚的重要力量。

    

坚持生态保护,留住绿水青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牢固树立“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镇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效,实现了天蓝山青地绿水清。

建立“五项工作机制”。即建立书记、镇长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包抓、建立镇污染防治攻坚办统筹抓、建立“四大战区”抓、建立行业部门依法抓五个环保专项机制,从而形成强大合力,抓好抓实环保攻坚。开展“七个专项行动”。即开展行政村环保清洁提升、开展打击非法采砂采矿、开展打击非法烧炭、开展打击非法超车、开展企业周边环境提升、开展重点区域整治、开展合法企业形象提升等七个专项行动。

通过专项行动开展,实现村庄环境“三无一眼净”,镇域主干道交通有序,盗采盗伐得到治理。近年来,依法取缔非法采砂加工点50余个,依法拆除违规采矿加工点10个,拆除在烧炭窑60余座。


聚焦和谐稳定,打赢社会风险防控战


严格按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标准,结合本地区域面积大、管理难度高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摄像头位置,高标准建设镇综治中心,把综治中心建设和“雪亮”工程推进作为规范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途径,从技术手段上保障社会综合治理。

践行县委“35565”工作法,实行周三村级接访处访机制,不断完善38个行政村接访处访阵地建设,配齐硬软件设施,坚持一失万无理念,充分发挥镇村组三级调解委员会作用,扎实解决信访疑难问题,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制定完善落实信访工作月考评方案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对信访工作“五无村”和化解案件以及信访量明显下降的行政村进行奖励。以事情要解决为切入点,以社会稳定为落脚点,以信访“五无村”创建为抓手,坚持一手抓化解、一手抓打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理的解决到位,部分有理的部分解决到位,无理的解释到位,坚决打击缠访、闹访、借访敛财行为,确保了信访形势持续好转。

    坚持产业培育,富民强镇固本


产业是富民强镇的根本之举。镇党委、政府始终站在全局和长远的角度重视发展产业。近年来,通过成立联合党委、专项联合支部和特色产业支部等形式,围绕“镇村推进、整体提升”目标,创新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和活动方式,在“林果桑药菌游”六字上狠下功夫,大力推进本镇香菇、桑蚕、黄金梨、白桃、葡萄、果桑、苗圃、中草药等特色种养殖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柞蚕桑蚕,种植桑蚕1000余亩,发展柞蚕10000余亩,辐射带动1000多户蚕农致富增收。二是大力推进香菇种植,全镇1200余户种植5000万棒,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产值5亿多元。三是大力发展林果业,在干沟、前坪、周庙等村种植5000余亩优质白桃、李梅、葡萄等。四是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业,贺庄、小康庄、贾盘等村种植名贵风景树3000余亩。五是加快状元川、鲤鱼垛、骊山等景区建设,做好生态、人文、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大文章。状元川累计投资2.6亿元,预计2021年5月进入试营业。

    

加大投入力度,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是全面推动教育事业发展。14133教育格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不断完善。争取教育项目资金近6000万元,对一初中、完全小学镇中心幼儿园等进行升级改造,学校现代化建设进程取得新突破。二是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6亿余元,高标准打造鲁姚路和四柳路,实施绿化美化工程,环境卫生大为改观;争取建设资金1100万元建成高架桥2座;依托脱贫攻坚,全镇30余公里乡村道路建设完成。三是全面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投入300万元改造提升村级综合性文化广场26个,实现全覆盖。交通、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工作呈现全县一流水平。

    

提高三农意识,推动乡村振兴


“农,天下之大业也。”乡村兴国家兴,百姓富国家富。乡村振兴,国家才美丽,小康才全面。四里店镇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三农”工作为抓手,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产业发展,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双链运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振兴;强化人才支撑,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和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实现人才振兴;持续挖掘“知青文化”“王维文化”等,加大青年农民诗人景淑贞的推介力度,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实现文化振兴;坚持“两山”理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扎实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生态振兴;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示范统揽乡村振兴全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现组织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