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各级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节奏。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迎接同学们春季返校复学,山东省昌乐一中自大年三十开始全面部署落实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全体班子成员正月初二全部到岗,党员干部带领全体教职工紧紧围绕疫情防控、线上教学、复学准备三项重点全面开展工作,为全校师生构筑起一道安全可靠的健康防线。期间,市县各级领导先后14次到校指导防疫工作,坚定了学校战胜困难的信心。该校高三复学后,302名教职工陪伴1900余名学生在校封闭学习、生活39天,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为2020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入冬以来局部地区疫情反弹,昌乐一中除了严抓细管日常防疫工作之外,还高度重视“舌尖上的安全”,把餐厅防疫作为校园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持续优化就餐防疫流程措施,不断加强学生就餐管控,程序规范、环环相扣,让各项防疫工作更加精细可行,构建学生防疫抗疫、餐饮安全“双重防护网”。
强化领导 压实责任
疫情期间餐厅工作由学校防疫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落实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坚持从严从细管理。生活服务中心和餐厅具体落实上级和学校疫情防控、食品安全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学校疫情防控要求抓好各项防疫措施的落实,明确了餐厅管理各环节的责任分工,提升了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效益。
准备充分 加强引导
学校餐厅配全备足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液、酒精、免洗洗手液、肥皂等防疫物资,餐厅入口设立检测消毒点,专人负责消毒。餐厅入口除了摆放免洗手液和酒精湿巾外,还设立了消毒毯、疫情防控提示、各班级就餐区域示意图等。餐厅入口到排队区和每个取餐窗口前设置地标,学生按照地标指示前后保持1米间距排队,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初中、高中分批错时就餐。进入餐厅后,学生首先进行手部清洗消毒,有序排队取餐,后按指引路线到各班规定区域分散就座,单向就餐。餐厅墙面、立柱上张贴有疫情防控提示标语,营造防疫氛围,促进就餐安全。
彻底消毒 按时通风
防疫期间,学校餐厅对师生就餐区域、饭菜加工区域、备餐间、仓库、职工更衣室、人员通道、楼梯以及办公室等各区域角落进行彻底消毒并通风。对门把手、门帘、密码锁按键、水龙头开关及冰箱门把手等频繁接触的特殊部位定期进行消毒。按照餐具消毒要求对全部餐具进行严格消毒。坚持每餐对就餐区域、餐桌餐椅进行彻底清洁与消毒,严格记录并在餐厅公示。
持证上岗 规范管理
学校定期组织餐厅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办理健康证,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坚持每天对在岗员工进行晨、午检和体温检测,排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人员。对餐厅实行封闭管理,杜绝非餐厅人员进入加工区域,所有人员进入餐厅都要登记“疫情期间人员出入记录”。要求餐厅人员加强个人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四勤”(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换工作服)、“四净”(工作服净、帽净、口罩净、围裙净)制度。职工在岗必须佩戴口罩、穿着工作服,进入加工间前进行全身消毒。
规范采购 严格验收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严把进货关,加强供货商管理,与资质齐全的供货商签订供货协议,严格原材料及配送人员进出路线,送货人员及车辆入校进行测温登记和彻底消毒,保障进货渠道安全。严格把控验收过程,对配送人员着装、手部、鞋底等部位进行无死角消毒,体温测量正常后登记信息,验收人员对采购产品进行查验,确保无腐坏、变质及超出保质期的产品,配送人员完成配送后按固定路线撤出学校。
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学校食堂强化冷链食品管理,所有冷链食品资质、票证齐全,来源追溯清晰,食堂冷链接触人员定期接受核酸检测,食堂所购冷链食品始终贯彻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建立了冷链食品进货台账,台账记录详细。
用心制售 营养卫生
该校餐厅始终遵守《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使用检验合格的好食材,严格管控食品加工过程,为师生供应可口饭菜。做到生熟分开,蒸熟烧透,准确做到饭菜中心温度测量与记录,规范做好每餐饭菜的留样。研究制定学生营养食谱,增加在售饭菜种类,不断提高饭菜质量的同时,科学搭配营养三餐。做好冬季饭菜保温存放与售卖,不制售冷荤凉菜,消除饭食隐患。严格落实餐具清洗、消毒程序,餐具要求清洗干净,蒸汽消毒要求达到规定温度规定时长。
为响应国家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要求,该校在全体师生中积极倡导勤俭节约良好风尚,生活中心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服务目标,推行一料多菜、一菜多味,创新菜品、丰富食品、营养搭配,实行大小份、半份、拼菜等供餐形式,合理设置同类饭菜按量收费的窗口,方便师生按需购餐,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常态化防疫阶段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强化防疫工作,是学校应尽的义务;确保师生安全,是学校肩负的责任。学校要努力做到认识到位、部署及时、措施得力,使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有条不紊。下一步,昌乐一中将进一步加大餐厅工作力度,扎实落实各项常态化防疫措施,为全体师生的安全健康保驾护航。 (吴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