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新闻总第4977期 >2021-03-09编印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 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留芬
乡村振兴 产业为基 关键在人
刊发日期:2021-03-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33.jpg

□ 本报实习记者 贾淘文

 

“人民小酒”产业链正实实在在地带动当地百姓从脱贫摘帽走向乡村振兴。

今年的全国两会,来自贵州省的全国政协委员、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留芬,带着包装“人民小酒”的小布袋来到了北京。她告诉记者,可别小看这个小布袋,仅去年一年,这个小布袋就带动了邻村老百姓100多人就业致富,产值达200多万元,而这仅占“人民小酒”外包装用量的五分之一。这也是以产业带动产区,再以产区带动百姓致富的实例。

如其所言,岩博村曾经是一个“路不通、水不通,一穷二白两手空”,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的贫困村。2001年,余留芬当选岩博村党支部书记。20年来,她带领村民们修路、办养殖场、发展种植业、开酒厂,拉动了岩博村经济快速发展。如今,以“人民小酒”为核心产业,带动高粱、蔬菜、水果等种植业和生猪养殖、火腿及猪肉制品、饲料生产、有机肥加工等产业同步发展。其中,岩博酒业作为岩博村的集体经济,年销售收入从2017年的960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4.05亿元。受益于此,盘州市岩博村集体资产突破亿元大关,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

    余留芬说,如今的岩博,有茅台集团的倾力帮扶,有季克良、黄永光等专家学者作技术指导,可谓人才聚集、群英荟萃。岩博酒业750余名员工里,本科以上学历占到半数,中、高级技师及工程师占科研团队三分之二以上。2020年,岩博酒业建成六盘水市人才基地、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并与贵州大学、六盘水师院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新建的岩博党性教育基地去年7月投入使用后,当年就迎来省、市、县、乡、村及企业干部培训85个班次5418人。

也正因此,余留芬深知“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关键在人。”但是,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政协委员,她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下,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短期派驻模式正面临考验,想方设法留住本地人才是人才兴村的长久之计。

她分析,为推进农村社会整体发展,各级党政部门选才支农助农已成为当前国家发展农村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方式,成效显著,农村工作有了极大改观,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短期的派驻可以快速解决农村紧急紧要的短期需求,但农村事业本身艰苦,不同于市场投资和其他地区,总体成效不可控、效益呈现慢、回报周期长,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耐心远超高度发展地区,没有长期的坚持很难斩获成果。

余留芬认为,从全国性来看,农村尤其是村一级留才机制仍然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基层组织和村级企业是留才、引才的主阵地,但是农村基层组织待遇低、村级产业薄弱,长期制约留才、引才的开展。她举例说,参与“三支一扶”的大学生群体,在贵州农村工作的月平均工资只有2500元左右,但在贵州城市工作的应届大学生平均工资是在4000元左右。另外由于农村基础配套设施较为欠缺,相关创业服务不是很完善,也导致优秀人才返乡意愿较低。

因此,她表示,留住人才一方面要在待遇上下功夫、做文章,村层面并不完全等同于公职体制内层面,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福利待遇机制,发展壮实村级产业,以适当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发展农村产业,支持农村产业发展,营造留才的大好政策趋势。

余留芬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发,由专门部门统一研究、部署政策着力解决待遇、培训等问题,推进本村人才留村发展建设村级事业,此外还需加大对村级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扶持力度,营造出人才留村的利好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