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军,男,1961年出生,现任河南省新乡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副局长,1979年加入中国解放军39328空降兵部队,1983年部队转业至公安队伍,多次被授予“河南省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及个人嘉奖、个人三等功等奖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高今年60岁,满头银丝,还有3个月即将退休的他,总是头戴执勤帽,左肩挂执法记录仪,脚踩老北京布鞋,背着棕色斜挎包。普查人口、两项指数调查、入户走访、张贴反诈宣传海报、培训安保人员……总能看到老高同志的身影,居民住宅多数都是步梯楼,但无论多窄多陡的楼梯,他都逐一走遍。
作为高新分局党委成员、副局长,老高时刻要求自己作表率、当榜样,每当所里有工作需要协助,他都主动请缨。他常说:“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敬业实干 倾心尽力
“干工作不需要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实干才是硬道理。”作为基层公安民警领导,老高就是这么做的。
年纪大不会用电脑?在老高这里根本不存在。老高常常把活到老学到老挂在嘴边:“不会?学啊。”警察干部网络教育学院每年的必修课程在年底计分前,一些常年出差办案的同志便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往往这时,老高总是拍拍胸脯:“不用担心,我帮他们学!”大家以为他有方法技巧,能够迅速修满学分,直到看见老高午休时间也不放过,戴着老花眼镜一点一点听着课,积少成多。
照顾家人十年如一日
老高是一个让人提起便肃然起敬的“孝子”,十九大安保期间,老高的母亲因不慎摔倒导致瘫痪,任务繁重的他无法回家照顾母亲,老高每每提起,总是愧疚。
疫情防控期间,老高参与高速卡口执勤,任务繁重,24小时不间断,他从未向上级表达过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更没有一次因为自身原因推拒耽误过工作,不论什么时候,老高的人生排序都是工作第一,家人第二,个人第三。
他常常一站就是6个小时,一有休息时间,老高便赶回家中照顾85岁瘫痪在床的母亲,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有人问起老高,退休后有什么规划,老高总是笑着说:“当然是多陪陪家人,回家照顾好老母亲。”他用行动传递亲情的力量,也是在弘扬我国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忘我无私 心系基层
螺丝钉精神贯穿了老高的整个从警生涯,哪里需要就扎扎实实地钉在哪里,并且钉得牢、钉得准。初入行做民警时,他踏踏实实学本领,一宿一宿熬着破案子;做了车站所所长,他能够担当作为迅速处置辖区各类事件;作为分管治安工作的副局长后,他又毫无架子,还是照样该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与刚入警时保持着一样的初心使命,却又比刚入警时多了几份担当果敢,多了一些处理问题的魄力和冷静,分局的青年民警们都说:“局有一老,如有一宝。”派出所抓获的违法嫌疑人,作为副局长的他体恤民警熬夜办案的辛苦,总是让值班民警休息,亲自看守嫌疑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基础性警务工作都是依赖基层民警一步步走出来,一句句问出来。”老高说,从流动人口管控、寄递物流、重点人员管理、吸毒人员社区康复等,千头万绪的工作都得落实下去,“社区民警是最了解自己辖区的人,也是辖区群众最信赖的人。如果社区民警工作不踏实,只做表面文章,那么掌握的也只是虚假信息。”
千里之台,起于垒土。老高常常说,派出所工作千头万绪,不论情况多复杂,只要能做到“三个勤”:腿勤、嘴勤、笔勤,工作不隔夜、不拖沓,再难的问题也能克服化解。在日常警务工作中,他经常利用自身丰富的经验,主动帮助派出所化解难题。不论到哪个警务区,他首先就是跟着社区民警一起到辖区去实地查看案件高发区域,跟周边群众交流,把群众反馈的意见记录到工作笔记中去,对各个辖区状况如数家珍,帮助民警解决实际问题,每到一个警务区,都受到社区干群的热烈欢迎。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入警38年来,他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在工作之余经常帮扶贫困户、救助迷路群众、寻找走失儿童、救助受伤群众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作为分局领导,老高更是不忘初心,充分发挥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高冠军以“老黄牛”式的勤勉踏实,默默耕耘治安工作“责任田”。
“做一名警察难,做一名好警察更难,我想做一名好警察,所以一刻也不敢停下。”高冠军同志的这番话正是他入警38年来的真实写照。
(闫玉杰 崔新保 鲍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