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C1版)
淮阳龙湖不仅具备显著的湿地特征,而且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宫殿”, 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湖,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历史文献与现实遗存的惊人统一,彰显其无与伦比的价值。龙湖湿地公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日益显现,周边散步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绿色”福祉。
由龙湖湿地辐射的绿色森林城市带,是以淮阳城西高速路口梅园为主的绿色系。将绿色作为发展本底,以乡村种植为同步开展,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社区,打造美丽城镇林景观和绿廊,绿色环保城乡一体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淮阳区全面启动农村清洁家园田园水源建设,实现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常态化,加快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推进生态区建设,实施一湖九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水污染防治和城区水系建设,构建存储过程完整的生态水系,加强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建设,加快形成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交相辉映的森林景观。
2019年,全区完成乡镇造林绿化3.5万亩,森林抚育1.4万亩,计划植树100万株。完成城区绿化9970亩,重点任务为省级县级公路两侧廊道造林0.9万亩,农田林网0.2万亩,发展优质林果和成片造林0.48万亩;建设森林特色乡镇3个,完善乡村绿化美化18个;发展花卉苗木基地0.2万亩。力争到2021年,全区森林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林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
2020年,龙湖赏荷旅游月招商引资推介会上,龙湖风景区景点景观改造提升工程项目总投资2.3亿元,包含精品荷花苑提升工程、龙湖山庄水上花园、葫芦岛提升工程、太昊陵广场改建项目。增建游船码头、同心长廊、亲水栈道、标本木屋、垂钓台、休息广场、观景台等景点基础设施,提升整体景观质量。
天蓝水清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生态环境良好,非常宜居和休闲养生,全区百岁以上老人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中国长寿之乡。
以“德润淮阳”成风化人,传承优秀文化,“魂”脉精神涵养城市
一座城充满魅力,不只是因为风光秀丽,富有独特文化魅力,而是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因为这一座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追求;因为志愿精神的大爱情怀;因为遇难时一句贴心话;因为失败时一个鼓励眼神;因为一个简单的搀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志愿行动,令淮阳身边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孝善文明之风在淮阳蔚然成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焕然一新。淮阳历史上英模人物辈出。民间流传“紫荆复生”(反映婆媳团结)、“买臣修妻”(反映仁义诚信)、“范丹借粮”(反映父母恩重)、“鲁台望乡”(筑台望乡在外思念乡亲)等故事,展现出“孝道、廉政、诚信”为核心的文明画卷。新时期,涌现出一批先进道德英模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王梅荣、王宽,河南省模范马春荣、时兴荣等典型人物。
近年来,淮阳区注重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思想精髓,利用选树典型平台,大张旗鼓地表彰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带动作用,以深化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达到依托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良好效果。
城乡结合,统筹谋划。开展道德模范进社区巡讲、社区志愿实践活动、诚信经营商户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不断深化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先进典型凝聚更多的正能量,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开展农村村居巡察治理,打击一批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黑恶势力。同时,表彰一批孝顺媳妇、好儿子、致富带头人等学习榜样。2013年至今连续7年,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50万元购置奖品,仅2019年表彰各类先进典型162名,孝善敬老之星5000余人。
近日,在京务工创业人员党支部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评选淮阳中学彭群浩是周口市唯一获奖者;驻村扶贫干部齐文涛在扶贫路上见义勇为扑救火灾……奉献爱心、与人为善的淮阳人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城市文明的体现,一股正能量的新风正悄然融入淮阳广袤大地。
谈到城市新风尚,正在滨河公园晨练的退休教师刘军赞赏有加:“现在淮阳城乡形成了一股文明健康的生活新风气,家庭比孝顺、邻里比和睦、人人讲文明。”
淮阳区注重打造亮点,奏响了典型标杆结集号,推动城市整体水平提升品位。主题鲜明的宣传标语、图文并茂的公益广告、温馨有爱的文明提示,精心打造的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道德模范园、消防安全一条街和志愿服务一条街。
如今,信步城区街头,车辆有序通行,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文明新风扑面而至,有礼谦让的暖心画面时时展现眼前,给人以温暖,文明之风正融入城市血脉。淮阳已逐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提高了公民道德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激发着广大干群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激情和干劲。
“我们要将淮阳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下各种精神文明创建,将从古到今的好故事好典型,充分融入到各乡村光荣榜、文化墙,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将本土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根植淮阳大地富饶的沃土。善良勤奋的淮阳区人民以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融进水美、人美、生态美的和谐,铸造乡村振兴的灵性神韵。”周口市政协副主席、淮阳区委书记马明超说。
以“文惠民生”荟出风采,坚定文化自信,唱响美好生活主旋律
“裁剪、刺绣、挖补、吊絮、穿珠等多道工序……”在淮阳六艺阁香包传授示范基地,手艺人倪莉将针工细密制作香包的过程耐心地教授给慕名而来的建档立卡户学员们。
“我是大连乡人,学习香包制作技艺不仅可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还可以学到一门技术,靠自己的双手缝制幸福生活。”李云学员开心地说。
近年来,淮阳区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淮阳文化”向“文化淮阳”转变,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以文惠民、以文化城,增加城市精气神,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指数。
淮阳是极具民俗特色的“伏羲文化”和“根亲文化”泥泥狗、布老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芦苇画、剪纸、香包等传统手工艺生动地体现了地域特色和风情,传承者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发扬更凸显了淮阳传统文化的魅力。
淮阳区围绕特色文化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文化扶贫的思想引领作用,以扶贫先扶智、扶贫更扶志的文化载体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汇聚起文化扶贫的强大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农村精神文化面貌焕然一新。
着重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理念,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发挥乡村大舞台、送戏下乡、乡村文艺巡演等文化惠民工程的积极作用,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多角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
“寻找村宝·家乡因你而精彩”2020年河南省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荟宝”活动,在全区467个乡镇村有序开展,90个试点村选出的19名“村宝”最终“荟宝”,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城关镇从庄村落下帷幕。以“寻找村宝”为活动载体,志愿文艺展演108场;图书馆开展“亲子共学·高效阅读”和“手拉手·阅读齐步走”活动;文化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参加爱心教育·幸福家庭读书会第205期,充分体现“书香淮阳” 阅读氛围。
“唱响村歌、同绘村画、擂动村戏、共享村晚”等系列活动,主角是乡村文艺爱好者们,演唱的是乡村间发生的鲜活内容,不但展现了乡村文化志愿者的舞台魅力,还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挖掘传承乡村优秀文化的作用。
通过戏曲、唢呐、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扶贫成果。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着力让理论“活”起来,让群众头脑“动”起来。充分发挥文化志愿服务队机动灵活的自身优势,使其全力服务于淮阳中心工作,乡村整体文化环境焕发出内在活力。
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及配套建设。建成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及服务网络建设,建设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室,建成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基层读者24小时可登录查阅两馆及文化站信息,服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充分挖掘各乡镇村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戏曲歌舞、体育比赛等活动,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太昊陵、弦歌台等旅游景点线路融合建设,打造基层特色文化品牌。2019年底,全区700支民间艺术表演队,近3000人发挥文化志愿服务精神,活跃在乡间地头、村室户院,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的转变,打造一支“永远不离开”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太昊陵庙会、荷花节、菊花展……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随着文化淮阳建设深入推进,说起身边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便捷的文化服务,老百姓收获满满的获得感。
以中原独特文化为底色,秀美绿地水系作引擎,文旅融合注活力,城乡居民享红利,古城淮阳吸引力日显。今年,央视播出的《中国影像方志》、《记住乡愁》第六季、自然遗产日《文物赋彩,全面小康》等节目,淮阳多次上榜高颜值网红城市名单,成为游客观光谒祖的重要打卡地。
“欢快唢呐奏乡音,五中全会悦人心。脱贫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富乡亲……”11月20日,曹河乡程楼村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欢快的唢呐声吹响《在希望的田野》,吸引着村民驻足观赏。“这种活动好,通俗易懂接地气,我们看得热闹,也看得懂!”村民孙迅杰听得津津有味,“文化志愿服务队经常来俺村宣传党的好政策,传播致富经,让穷脑袋瓜开了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