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洋
2020年,面对疫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各省级市场监管局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检查力度。
记者梳理,今年下半年(7月1日—11月30日),全国百强超市中(参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0年6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超市百强榜单”),共43家企业被监管部门点名,涉及237批次不合格食品。被点名的企业中,永辉以41次“上榜”居首。
其中,蔬果、水产、肉类是“重灾区”。农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是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和去年相比,监管部门加强了线上生鲜平台的抽检力度,叮咚买菜、每日优鲜、菜管家、美团网等线上平台在监管公告中被曝光。
浙江、山东、河南三省检查力度最大
经统计,被国家及省级市场监管部门抽检、点名的门店,涉及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43个百强品牌。
全国百强超市,来自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今年发布的“2019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超市/便利店)连锁百强”榜单。也是广大消费者最常去的场所。
其中,浙江、山东、河南三省检查力度最大。
43个百强品牌中,永辉超市以41次上榜居首,联华超市28次、大润发25次上榜位列前三。
消费者熟悉的华润万家、沃尔玛也在前十名,分列第四、七位。
业内人士分析,除相关部门检查力度加大外,连锁品牌门店迅速扩张,带来人员管理、品控措施的滞后,是“上黑榜”的主要原因之一。
蔬菜成“重灾区” 农兽药残留超标是主因
百强商超237次抽检不合格食品共涉及13个品类。其中,蔬菜类、水产类、肉类三类合计占比超56%。69批次为蔬菜类,37批次为水产类,29批次为肉类。食品安全检查中,蔬果、水产及肉类不合格较多。
不合格食品中,主要原因集中在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不达标。农兽药残留超标涉及66起,占28%,其中以恩诺沙星占比最高,其次是氧氟沙星、毒死蜱;第二位是微生物污染(包括菌落总数不合格,霉菌、大肠杆菌超标),共检出50次不合格,占比21%,其中菌落总数问题最多,占抽检项目不合格总数12.66%。
线上生鲜平台进入监管视线 美团有8批次不合格
2020年,线上买菜成为很多人居家的选择,随着线上买菜平台在疫情后的快速发展,线上平台生鲜商品也逐渐进入监管视野。
从今年7月1日至11月30日,市场监管部门通报数据显示,有14批次线上平台商品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的监管公告中出现,涉及美团网、京东到家、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饿了么、菜管家等平台。
其中美团网占比最高,有8批次不合格,占不合格通报一半以上。从食品抽样品种来看,水产及肉类占比较高。
市场监管部门人士接受采访中曾表示,针对线上商品,监管部门会定期专项抽检,但全国各省市发展不平衡,上海、杭州等地因为业态多、发展早;抽检相对比较完备,检出不合格样品也就相对集中。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全国各省市的监督工作,也将逐步完备。
造成不合格原因多样
造成食品不合格的原因多样,涉及农产品种植、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多个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履行了本法规定的进货查验等义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采购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免予处罚”。
以永辉超市为例,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9月公布的《关于总局抽检19批次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情况的通告》中提及,其杭州莫干山路分公司销售的韭菜,腐霉利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因当事人履行了进货查验义务,依据上述法规,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当事人免于处罚。
国产品牌中,口碑一向较好的盒马鲜生也因7次抽检不合格上榜,被排在第十位。
有学者表示,大型商超、线上平台出现不合格食品的情况值得关注。
我国农业目前集约化程度不高,监管难以百分之百覆盖所有农户,经营者也需要承担起一部分把关者的角色。此外,随着技术进步,监管层面也在提倡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做到食品来源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