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4907期 >2020-11-23编印

普及可降解塑料制品 助力“白色污染”治理
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新国标出台
刊发日期:2020-11-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 (实习记者 解 磊)11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塑料购物袋》2项国家标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质量要求》(GB/T 18006.3),在内容上代替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GB/T 18006.1-2009)中的可降解餐饮具相关内容。

记者对比新旧标准发现,新标准主要变化有以下三点:标准名称由《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改为《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质量要求》;修改了分类办法,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按照耐热性进行分类;修改了降解性能要求适用范围、检验方法和技术指标。降解性能是这项标准最重要的内容,新标准中对单一成分材料和单一聚合物加工而成的材料,要求的生物分解率应≥60%。旧标准的可降解餐饮具主要是非完全可降解生物塑料,其原理是在传统塑料中添加光敏感剂或热氧降解剂等助剂或添加天然物质如淀粉、小麦粉、稻谷粉或者竹纤维等,但最终并不能实现完全降解目的,其残留物环境污染仍客观存在,该部分老产品在新标准时期将逐步被替代,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的渗透空间较大。

新标准的内容还包括消费者能够判断的外观要求,包括正常色泽,不能有裂缝口及填装缺陷,表面无油污、尘土、霉变及其他异物,表面平整洁净、质地均匀且无划痕、皱折、剥离、破裂、穿孔等,有颜色的餐饮具不能有明显的变色、退色、颜色深浅不匀(有装饰要求除外),餐饮具表面如有涂装,涂装面应无流挂、起皮、裂开、起泡等,不能有明显的异物、起泡、模型缺陷、毛刺、膨胀及其他缺陷。此外,还有结构要求,如容器与盖应匹配以及使用性能要求,如在握捏等受力情况下是否变形等。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认为,新标准的发布意义较大,既明确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的定义,又有望推动市面上名不副实的“可降解材料”退出市场,利好完全生物可降解材料。国家限塑意志坚定,新标准落地将加快行业规范化,对未来产品规范化做好指引,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的推出有望提速。

记者连续多日在外卖平台上购买外卖食品发现,尽管记者每次都选了无需餐具,但商家还是会送一次性塑料餐具。而且为了保证粉面、盖饭等食物的最佳口感,许多商家还会把主食和汤汁、菜等分别装盒,塑料餐盒也越用越多。为了保证运送过程中汤汁不外洒,许多商家还会在盛装汤、粥、粉面的塑料餐盒盖子处加包一层保鲜膜。

同时,为了让外卖看起来更加“高大上”,许多商家都把过去简易包装的一次性竹筷替换成包含餐筷、塑料餐勺和纸巾的餐具套装。但记者多方询问后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吃外卖时通常只使用餐筷,套装里的一次性塑料餐勺经常会扔掉。有机构测算,2019年全国外卖及实体店就餐消耗一次性餐具约108万吨。

一次性餐饮具直接用于快餐行业,与消费者健康、环境安全息息相关。记者从中塑协处了解到,全国一次性塑料餐具企业约2000多家。调查显示,我国一次性餐饮具产能200万—300万吨,按50%生产负荷率测算,每年使用各类一次性餐饮具100万—150万吨左右。这些一次性餐饮具使用废弃后,除一小部分被回收再利用外,多数进入垃圾系统被填埋或焚烧,但也有极少数从密闭垃圾系统泄漏到环境中,并造成“白色污染”。

业内专家介绍说,目前市场上可降解的一次性餐饮具约占10%,但随着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实施,预计到2020年底,可降解的一次性餐饮具用量将迅速增加。

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测算,到今年底,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部署中,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量约为30万吨,而国内完全可降解塑料的产能可达40万吨左右,从替代产品产能的角度分析,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可能不太一样,需要供需双方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供应能力等,确定具体的采购要求。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目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价格怎么样呢?

中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接受《消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相对价格是传统塑料制品的2倍左右,但是它们的零售单价不高,都在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可降解塑料属于新型材料,目前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设备投入、试验投入等,且现有产业规模较小并分散。

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消费者绿色消费习惯的养成,市场需求量将逐渐增大,生产规模随之扩大,使前期投入成本摊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价格逐渐下降,真正在“寻常百姓家”得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