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区域总第4904期 >2020-11-18编印

“非遗经济”助力“三湘”脱贫攻坚
刊发日期:2020-11-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近日,记者走进“锦绣潇湘——魅力非遗 湘遇世界”湖南非遗展馆,湘绣、侗锦、滩头年画、菊花石雕、苗族挑花、桃源刺绣……匠心之作、器物之美,令人啧啧称赞,浓浓的湖湘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别看这小小香包,可是绣娘一针一线,用时一天绣出来的。”湘西苗绣非遗传承人麻志银身着苗族盛装,拿着一个精美的香包,向几位参观者介绍热烈奔放、古朴素雅的苗绣。展示柜台上,药枕、抱枕、童鞋、饰品等刺绣品琳琅满目,众多观展者爱不释手。

据报道,截至2019年9月,我国已有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其中,共有32个“非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被列入优秀实践名册。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众多,大多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少“飞入寻常百姓家”,更不要说造福一方群众,让他们拥抱“非遗”产业,让腰包鼓起来。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非遗经济”“非遗产业”应运而生,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主动放下身段,俯下身子,向着年轻化、生活化、普及化以及发展形态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非遗+旅游”“非遗+合作社+农户”“非遗+时尚创新”等创新模式层出不穷,推动了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产业振兴。这既富了一方群众,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鲜血液,让她焕发出强劲的生机活力。

湖南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有众多令人羡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有被誉为“中国女织”活化石的侗锦织造;也有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家织锦……这些非遗项目,如果用现代思维进行一定的创新,是完全可能叫好又叫座的,这不但能有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而且有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进博会上,非遗融合产品就吸引了众多观赏者的目光,也为其带来了市场合作,如醴陵釉下五彩瓷和安化黑茶两个国家级非遗瑰宝联袂,打造的瓷茶融合产品,让来自上海的客商一见倾心;而江永女书与金属、毛毡、瓷器等融合,变身挂饰、书签、摆件,吸引了大量文化企业的关注。随着非遗跨界、非遗大融合的深入推进,湖南省的“非遗经济”一定会做大做强,助力“三湘”脱贫攻坚。        (湖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