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品牌报道总第4900期 >2020-11-12编印

绿色装配 智享生活
中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前景看好
刊发日期:2020-11-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副本.jpg

图片2 副本.jpg



□ 本报记者 卢 岳


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为1.7亿平方米,保障性住房0.6亿平方米,全装修建筑面积为2.4亿平方米,同比往年,都有较大增幅。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建筑业采用装配式建造的优势更加凸显,发展装配式建筑不但是我国建筑行业追赶世界先进建造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满足消费者获得高品质建筑的重要途径。  

“机器的轰鸣声、熙熙攘攘的建筑工人……”在工地现场,通过大量劳动力采用现场浇筑的方式“盖楼房”,是我们在意识中对建筑现场的主要印象。但是,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步伐加快,将改变我们对建筑的“这一印象”。“像造汽车一样盖房子”,装配式建筑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政策+市场  全方位发力


本报记者了解到,所谓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业内普遍认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印发实施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四年来,在政策驱动和市场引领下,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天丰绿色装配集团有限公司等300多个产业基地和北京、天津、上海、石家庄等近50个城市先后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示范城市。在项目实施中,涌现出装配式住宅、装配式医院、装配式学校、装配式农房等,使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等相关产业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本报记者在梳理北京范围内装配式建筑项目中了解到,丰台区成寿寺B5地块定向安置房项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项目是全国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也是北京市首个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项目示范工程,总建筑面积31685.46㎡,其中 1#、4#楼结构形式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墙板式减震阻尼器体系,2#、3#楼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组合钢板剪力墙体系,其中地下室3层,地上1#楼9层、2#楼12层、3#楼16层、4#楼9层。工程采用装配化全钢结构,所有钢柱、钢梁及钢筋桁架楼承板均为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化安装,比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缩短工期50%以上。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绝对建造时间仅用60天。项目施工单位为北京建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已竣工并交付使用。


全装修  打造高品质装配式住宅


“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理念。传统毛坯房二次装修模式一直以来都有着材料浪费、对建筑结构及功能性破坏大、质量难保证、建筑垃圾多等典型的粗放型产业弊病。对消费者来说,如何打造自己的“安乐窝”,装修房子是让我们最耗时耗力的一件大事。长久以来,室内装修链条长、环节多、信息不对称等行业不规范问题也饱受消费者诟病。

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意见》同时强调,装配式建筑、星级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应推广全装修,积极发展成品住宅,倡导菜单式全装修,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推进装配化装修方式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推广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提高装修品质,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装配式建筑的高品质建造需要全产业链技术协同和标准化作业,是进一步提升建筑品质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措施。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由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牵头主编的《装配式民用建筑通风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和《装配式高效能源站工程技术规程》两项标准正在加紧编制中。11月2日,标准编制工作组负责人、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建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是衡量高品质住宅的主要标准之一,近年来,舒适系统也已成为消费者对室内健康环境的硬性要求。两项团体标准的编制基于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以装配式建筑机电工程的高效节能为准则,将为室内健康空气、冷暖设备的设计、选型、生产、安装和运维技术提供依据,也是对建筑机电工程的装配化、集成化、标准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当前,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正快速推进,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明显提高。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