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太原有这样一位民俗收藏家,穿着最便宜的衣裳,吃着最简朴的饭食,将自己大半辈子的心血全部用在了收藏民俗物品上。
民间收藏家的坚守与情怀
佟福存的收藏室在山西太原市太榆路一栋老式六层居民楼的地下室,他将整栋楼的25间地下室都盘下来,放置他的这些“珍品”,并为这个收藏室起了一个高雅的名字:山西集雅轩民俗收藏博物馆,并自称集雅轩堂主。走进佟福存的地下收藏宫里面,仿佛走进了历史的岁月中,各个时期的酒壶、油灯、茶具、烟标、百工技艺等民俗物品,涵盖了瓷器、玉器、铜器、木器、银饰、刺绣、鼻烟壶、家具、枕顶、钱币等类别,其中尤为突出、占据佟福存收藏“半壁江山”的童帽,摆满了整栋楼的地下室,构成一座收藏丰富的“宫殿”。
与收藏结缘,是从佟福存七八岁就开始了,在物质贫乏的五六十年代,佟福存看见大人们抽烟的烟盒、火花很漂亮,就全部收存起来,摆着看好看;后来收集邮票、铜钱、小人书……他对什么都感兴趣,慢慢地越攒越多,从此有了最初收藏的萌芽意识。
工作之后,工资、比赛奖金大部分都用于购买藏品,这个时候的佟福存对收藏已经开始痴迷,且范围广而杂。
佟福存20多岁的时候是一个摩托车赛车手,到处参加比赛。他去过俄罗斯、朝鲜、缅甸等多个国家表演摩托特技。每走到一个城市,他都会去当地老百姓家里了解地域风情、民族文化,看见百姓家里使用的一些民族的、古老的物件都买回来。
他随手拿起一个铜勺、一个铜笊篱,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讲起来:这是那一年在西藏的老人家里看见的物件,造型奇特,平底短把,和现在使用的完全不一样。铜笊篱更是奇特,深深的漏勺里布满和牙签一样粗细的眼,把子上还刻着云纹,非常精美。
他掏出脖子里挂的一串白色的珠子,说道:这是2004年去西藏,在布达拉宫下面看见一个老太太手中拿着一串珠子念着经,跟在后面转了几圈,最后执著花2400元买了下来这串鲨鱼骨做的108个珠子串。
佟福存收藏各类民俗用品已经有40多年,多年来,佟福存只收不卖,即使在外人眼里看来没有什么价值的物品,他也视若珍宝,细心呵护与收藏。只要他认为有趣、有意义的东西物品,他都会收藏起来。他的藏品涉及的有晋商文化、红色文化、灯文化、农耕文化、编织文化,甚至游牧文化,包含几百个种类、数万件藏品。在他看来,每一件物品都有一段记忆、一段故事。如今大大小小的收藏件在佟福存的眼里,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他热爱历史、热爱文化,在收藏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人的智慧,也就越来越喜欢收藏。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就将自己的生活降到了最低标准,一件衣服穿上好几年,即使破了洞他也浑然不在意。而偶获一件好的藏品给他带来的喜悦,能让他乐上好几天。闲暇时,与三五志同道合的好友共赏藏品,话历史、话文化、话人生,成为他的一大乐事。
匠心独运的中国传统工艺
在古代,匠人们可以不用一个铆钉就将木材建造成坚实稳固的房屋,凭借的是高超的技艺和对高品质的要求,我们的祖辈已经拥有工匠精神,并从中获益。佟福存拿起一件折叠木枕,充满自豪地说:“看这个枕头,打开是个枕头,合住就是个平板,是用一块完整的木头扣制而成,没有一颗螺丝钉,却收合自如,非常灵活。复杂的工艺、精巧的构造,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木工技艺,着实耐人寻味。”像这样品相完整、做工奇特的枕头,他就有几十个。
工匠生产在我国古代民俗传承中,最伟大的智慧就是百工“五法”。据《墨子》记载:以方为矩,为圜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垂。“百工”被西周朝廷列为“六职之一”,《周礼考工记》曰:国之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吕氏春秋自知》里谈到巧匠,总是引申出一些从“五法”中提炼的道理。佟福存的收藏中有木匠用的墨斗、刨刃、凿子、刻刀等;有铁匠用的风箱、炉台、砧子;有皮匠用的裁刀、剪刀、锥子;有理发匠用的挑担、大小剪刀、推子;甚至有骟匠的手术刀、缝合针线及弯棒等,可谓五花八门、种类丰富。
在佟福存的收藏品里面,有一个打铁匠用的非常特别的风箱,每每来人参观,他都要兴奋地讲解到这个风箱,他说,这里面集中了中国民间手工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最能代表在那个年代手艺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个风箱是晚清时期的,上面最醒目的就是这个用铜皮峁上去的一幅对联:老祖传统永不分,走遍天下一家人。另一面用同样的手法刻着:南星定北斗,开天辟地;五行分八卦,炼海烧山。千里到门前,多借吉人言,风吹炉中火,吹打万两金。非常具有代表性。”
看到这些藏品,仿佛看到民间的工匠从远古走来,为长期的历史演变注入了活力,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他们利用大自然所赐予的天然或进一步加工合成的多种材料,制造成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生产和生命用品,他们匠心独运,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情,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世界赞叹的古代科技文明。
四千顶风格各异的童帽
而最让佟福存骄傲和自豪的是那四千多顶童帽。他收藏的童帽大多是清末到民国时期,大红大绿大紫大蓝的色彩搭配,形态各异的造型,精致的绣工,每一只动物、每一种花卉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古人制作帽子修饰,保护“首”,体现了古人崇天命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长辈把这种观念通过童帽转移到了儿童身上,寄予希望他们茁壮成长、不断向上的祝福与期望。
佟福存说,在收藏界,童帽的收藏一直被人看不上,而他对童帽收藏的热爱超越了其他所有的收藏,因为童帽的文化内涵太丰富了!他收藏童帽是缘于90年代初期,有一次去一个朋友家里,朋友的奶奶拿出小时候戴过的一顶帽子让他看了一下,这个帽子颜色搭配鲜艳,镶嵌着黄金、翡翠,老奶奶讲了这个帽子的针法、寓意,牡丹表示荣华富贵,菊花是菊报平安,莲花是连生贵子,竹子表示要有气节,以后可以步步高升。更难得的是帽子的绣法叫打籽绣,就是打一针结个疙瘩再继续绣,体现了民间妇女技艺高超的多种绣法。他心心念念想买下来,但是奶奶对这个帽子情结很深,不肯卖。但由此却激发了佟福存对帽子的热爱,且一发不可收。为了买到帽子,他开始到处跑着找帽,只要遇到就都买下来。每收到一顶绝好的帽子,他都到朋友家让奶奶看,互相交流。他们总是越讲越有兴趣,也跟老奶奶结下了不解之缘。老奶奶去世,家里人被他的诚心打动,也感觉到只有把帽子卖给他才可以留存下来。
多年来,佟福存走遍了山西省各个县市,收集到晋南、晋北、晋中等地各式各样不同的帽子,对于山西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他随手拿出一顶宝蓝色的如意帽子激情地讲起来:“你看这一顶小小的童帽上,顶上绣着八仙祝寿,帽圈围着荷花,寓意和和美美;菊花暗含菊报平安,莲花表示连生贵子,前额绣着凤凰戏牡丹,牡丹寓意富贵,全部都绣在这个帽子上。再看绣工,凤凰用七彩渐变线绣出来,就是画家一条一条拿画笔也画不出这样的渐变线。”
“看这个帽子,一根线被劈成八条线,几乎和头发丝一样细,绣起来难度非常大。再看这个帽子,用一万多颗小米粒大小的珠子穿起来做成帽面,并穿插成图案。还有这个,大红大紫的颜色搭配,就是画家也画不出这样的颜色。”佟福存的童帽收藏引起了大学教授、专家以及多个国家的人的兴趣,他们看了童帽收藏后感到非常震撼,他们认为佟福存收藏的不止是一顶小小的童帽,收藏的更是历史,是文化,是中华民族工艺的典型代表。四千多顶帽子里蕴含着四千多个家庭的家风,勤劳的中国妇女将自己对下一代美好的祝福和深沉的爱,用灵巧的双手一针一线绣在了小小的帽子里面。
山西刺绣大家范素萍老师对佟福存尽心竭力保护这一几乎流失的民间藏品钦佩不已,她说:“佟老师如此多的童帽收藏实为罕见,从这四千多顶童帽收藏里,可以看出这就是晋绣的根。过去的妇女刺绣不像现在有老师教,她们就从大自然中观察,从生活中思考,再从自己的手中展现出来,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最好写照,也给了我们从事晋绣的人以极大的启发和鼓舞,将这门手艺从我们这里代代传承下去。”
保护民俗文化任重道远
通过民俗收藏,佟福存了解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流长,了解了山西民间百姓的智慧和深厚、朴实的情感,更激发了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热爱和文化自信心。他说,怀着这个信念,无论再苦再难,都会一直坚持下去。生命不止,收藏不息。
佟福存执著而又坚定地守护着这些视若瑰宝的藏品,却又不得不面对着一个极大的困境:那就是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藏品?因为长期在潮湿、阴暗的地下室存放,甚至时不时会受到跑冒水的“偷袭”,部分藏品表面已经出现霉变和变色等问题,极需要得到专业的设备和人员的帮助。虽然他现在已经与山西刺绣专家段改峰、范素萍等一批有志人士开始抢救性修复,但力量还远远不够。他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有志人士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起关注民俗文化,保护民俗文化。我们也期待着这些民俗物品能有一个更好的归宿,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牛 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