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文旅总第4889期 >2020-10-28编印

露易丝·格丽克:反映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刊发日期:2020-10-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月,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其获奖理由是:“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露易丝·格丽克,美国桂冠诗人,1943年4月22日出生于纽约长岛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首部诗集《头生子》。至今已出版十二部诗集和两部诗论集,获得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等。

在美国,露易丝·格丽克是当今诗坛耀眼群星中夺目的一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露易丝·格丽克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早在2005年,由诗人、数学家、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主编的《现代诗100首(蓝卷)》一书中,就收录了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榆树》。这是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第一次以简体中文的形式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她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令人惊奇的清澈,塑造的形象极其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3年,露易丝·格丽克凭借诗集《野鸢尾》获得普利策诗歌奖,受到蔡天新教授的关注。1998年夏天,蔡天新教授在访美期间与露易丝·格丽克通信,希望获得她的授权,把她的诗歌收录到他主编的《现代诗100首》中。露易丝·格丽克在回信中爽快地同意了,而且没有收取任何版权费。多年来,蔡天新教授一直保存着这封珍贵的信件。10月8日晚,得知露易丝·格丽克获奖的消息,蔡天新教授从抽屉中找出这封珍藏了二十多年的信,并通过微信朋友圈表达了自己对露易丝·格丽克的祝贺。

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推出“沉默的经典”诗歌译丛第二辑(共四册),其中包括露易丝·格丽克的两部诗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这是露易丝·格丽克的诗集第一次以简体中文版的形式正式出版。这两部诗集完整收录《野鸢尾》《草场》《新生》《七个时期》《阿弗尔诺》《村居生活》六部诗集的内容,并从《头生子》《沼泽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里斯的胜利》《阿勒山》这五部早期诗集中精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不少读者的购书单里增加了这两部诗集。消息公布当晚,各大电商平台出现“抢购”的情况,这两部诗集迅速从“现货”变为“采购中”的状态,目前出版社正在紧急加印。但相比往年小说家获奖带来的销售“盛况”,某电商平台负责人坦言“诗歌拉不动销售”。

“沉默的经典”诗歌译丛策划编辑管鲲鹏表示,出版诗集其实挺难的,当年在策划出版露易丝·格丽克的诗集时,他和译者柳向阳做了很多工作,才使这两部诗集最终得以出版。对于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本身,管鲲鹏是非常认可的。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主题大部分和自然、感官等平凡普通的经验有关,管鲲鹏认为,她的早期诗作情绪比较激烈,后期诗作则有一种明亮和温暖的东西,最有魅力的部分是她诗行之间的推进节奏感,诗行的步步推进能达到一种艺术化的地步,这是需要深厚功力的。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反映了人类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亡、生命、爱情、丧失,而死亡居于核心,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可以说,“死亡”和“丧失”既是她个人生活中的遭遇,更是她创作中不变的主题。她的诗中也鲜有幸福的爱情,更多的是对爱情的犹疑与排斥。在诗集译者柳向阳看来,读她的诗感觉就像“锥子”在扎人,而且是扎在心上。这把“锥子”用一种“月光的合金”打造而成,冷艳而锐利。

童年时期家庭的悲剧像一片无法驱散的阴云,笼罩着露易丝·格丽克的生活,使她产生了一种“幸存者的负疚感”,这种负疚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她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她曾在一次受访中表示:“写作是对轮回——不幸、丧失和痛苦的报复。”这一写作观深深地影响着她的作品风格。    (黄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