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区域总第4884期 >2020-10-21编印

推动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成长企业落户
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刊发日期:2020-10-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共同以“三来一补”起家的深圳、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在产业链上形成了“深圳研发、惠州转化”的分工格局。

在“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下,惠州以“丰”字交通拉开城市空间,全力打造“2+1”现代产业体系,加深两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助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

深惠企业相互“请进来走出去”

正是看好惠州制造业基础,上市企业深圳市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立惠州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仲恺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赢合科技的到来,让惠州锂电产业从终端拓展至上游装备,延长了惠州锂电产业链条。

与赢合科技类似的“深惠企业”,在惠州仲恺、惠阳、大亚湾等地数量众多,仅在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和东江科技园,近8成企业和项目是从深圳引进的。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同为深圳、东莞、惠州三地支柱产业。2008年,广东省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奠定“深圳研发、惠州转化”基础。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人才上积累了巨大能量和优势,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聚集全国产业前10强的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但深圳发展空间不足、“小马拉大车”困境日益明显,初创企业和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企业在深圳缺乏发展空间、成本又高。同样具备坚实产业基础的惠州,有着充足的企业孵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空间,产业链配套齐全,发展成本相对较低。于是,“深圳研发、惠州转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深圳产业发展难题。

在深圳产业外溢过程中,惠州因势利导抓住机会引进一批批符合自身产业需求的企业和项目,使得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获得了强劲且持续的动力。2019年,惠州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3200亿元,产业规模在全省居第三位。

建平台深化新兴产业协同合作

4月30日,位于仲恺的星河(惠州)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开工,该项目由深圳星河控股集团投资,将打造成集循环中心、创新中心、创意中心于一体的高新科技产业园;8月17日,惠阳(镇隆)人工智能产业园首开区动工建设,23个拟入驻项目大部分来自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以来,以产业大平台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优质大项目的惠州,在中美贸易摩擦叠加疫情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这其中,惠州与深圳两地进一步加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合作。

5月颁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中,以深圳为核心、惠州入列的产业集群并不少,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等,显示出深惠在新兴产业的协同合作有着巨大的空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一个数字化产业链有可能总部在深圳、制造业基地在东莞、营销总部在惠州,这个数字化产业链要建立起来,需要深圳、东莞和惠州甚至其他城市协同和联手。惠州与深圳的合作和对接,应该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为依归。

东莞10年造松山湖吸引华为落户的成功经验,让惠州看到打造高端产业平台吸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发展“2+1”现代产业集群,依托“丰”字交通主框架,惠州重点布局“3+7”工业园区,在提升3个国家级园区的同时,7县(区)对标松山湖,高水平规划建设千亿级工业园,形成各具特色、主导产业鲜明的产业生态。

新材料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在各县(区)拔地而起,正成为深圳一批新兴产业外溢的优化选择。

“惠州要释放好土地发展空间和潜能,引进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推动更多智能装备、5G、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成长企业落户。”惠州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如是说。 (惠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