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大量学生流向城市,农村基层教育又如何巩固?怎样改革才能让教师这个职业更加吸引大学毕业生?“教育是千秋大业,施教者责任重大”!致力于教育事业,惠州市杨侨镇在一条“道路”上执著走着。相较多年来的努力,更让惠州市杨侨镇欣慰的是,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下,基层的孩子垫垫脚就可以够到外面的世界!
□ 本报记者 朱 兵
“惟惠州市杨侨镇有材,于斯为盛”。广东惠州市杨侨镇在基础教育方面做得风生水起,在全国也赫赫有名。近些年来,这里出现了大批热爱学习的人才,这跟基础教育发达是分不开的。惠州市杨侨镇负责分管的领导在这里推行以家庭教育为基本、学校教育为核心,让基层教育担负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优秀人才的作用。对于基层教育,他有着怎样的想法?记者带您了解基层教育的另一面。
《消费日报》记者:贫困、单亲、留守儿童等,再加之农村这个大背景,农村教育的对象——农村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缺乏足够的资源,如何解决?
博罗县杨侨镇镇长卢慧明:举个例子说明此类问题。话说有三种鸟,第一种是比较聪慧的,每天能定时早出晚归,每天都可以吃饱;第二种鸟比较笨,但是毅力不倒,每天早起半小时,也能吃个饱;第三种就是自己嫌累,不愿飞,然后又饿不死,干脆下个蛋,孵个小鸟让它飞。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讨论第三种鸟。下个蛋很容易,孵化个小鸟似乎也不难,难的是如何教会小鸟飞和觅食。这需要环境和教练,如何做到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确定会飞(会飞比作读书)是有用的,然后社会环境允许积极读书;其次,教练负责任、有教育情怀;再次,鸟妈妈能够认识到学飞且飞好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是父母言传身教的过程,并且要参与小鸟学飞、觅食的整个过程,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是上述命题恰恰正好完美地避开了这些要素。贫穷、单亲、留守等原因,都将导致这些孩子不具备完美的成长条件。父辈没有享受到教育的好处,只是简单地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中,除非奇迹发生,否则都会重复父辈的生活轨迹。
讲了这么多,具体有什么办法?这是关键,要想讲清楚问题,必须讲清楚前因后果。对于这种情况如何解决?既然家长、家庭、所处环境都不具备良好的成才条件,我们就要跳出这个环境看问题。方法是:1.当地政府根据人数多少和家长签一份托管协议,有钱的当下出钱,没钱的出具欠钱协议并与家长和孩子诚信挂钩。这份托管协议就要讲清楚家长会得到什么、孩子会得到什么;与不托管相比,孩子自由放养有什么优势等,让家长明白,托管孩子有可能成才,且几率较大,否则走父辈老路的可能性比较大。2.物色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担任此类学生的专业辅导老师或班主任或校长等,也就是愿意为这些想朝着有出息方向的一批人提供一份支撑。3.政府站在乡村振兴的角度,对此类家庭,尤其是这类学生给予专项资助。此类振兴实质上是乡村振兴中老观念的振兴,有助于快速推进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
《消费日报》记者:学校的建设及资金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博罗县杨侨镇镇长卢慧明: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享受的地方。学校建设以安全为主,不要以大、美为标准,以实用为好。学校学的东西不过分追求现代化,尤其是中小学,都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不是创新,创新的东西留给大学生吧。
上述观点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且不钻牛角尖地看待,我认为资金问题将不会是大问题。
《消费日报》记者:对于民办学校有哪些支持?
博罗县杨侨镇镇长卢慧明:民办教育就是搅动教育界百花齐放的催化剂,我们尽可能给与各方面的支持,让民办教育成为公办教育的补充。当然,对于民办教育的很多不规范,我们采用多疏导、少封堵的策略。
《消费日报》记者:针对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差,有什么好方案?
博罗县杨侨镇镇长卢慧明:我们常讲的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基本都是资金不到位,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当年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怎么样?又出了多少人才?
我认为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要侧重教育待遇和教育工作环境。教师待遇要高,至于高到什么程度,不好讲。教育环境要好,就是要有一个懂教育的人做校长,尊重老师、尊重学生、尊重家长,而不是颐气指使。社会要给予学校和老师时间和尊重,别总是让老师和学校背黑锅。黑锅背多了,老师的家国情怀都没有了,学生会有吗?社会会有吗?国家会有吗?民族会有吗?
《消费日报》记者:在校学生逐年减少,生源大量流失,如何解决?
博罗县杨侨镇镇长卢慧明: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社会发展规律,不能逆转。我们要研究为什么学生逐年都走了,走的人是什么人?留下来的是什么人?
我认为,其实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自己力所能及给予的好教育。那问题就来了,人家走,不在你这读书,就是说明你的教育各方面不能吸引人家留下来,因为家长们都明白,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是不能赌输的!谁家也不敢赌!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把自身的巢穴建好,有了信誉,凤凰们才能、也才愿意留在当地,否则,难!
《消费日报》记者:教学科研流于形式,课程改革举步维艰,有哪些好的经验?
博罗县杨侨镇镇长卢慧明:迹痕管理过于流于形式,自然对应的应对方式流于形式。解铃还需系铃人,有教育情怀且懂教育规律的人去引导,方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消费日报》记者:政府对教育有哪些独到之处?
博罗县杨侨镇镇长卢慧明:杨侨镇认为投入教育是解决学生明天的事,投入乡镇卫生院是解决农民今天的问题。
《消费日报》记者:请详细介绍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的教育之路下一步的整体规划?
博罗县杨侨镇镇长卢慧明:教育是学生、家长、老师、学校、政府和社会的综合体。首先,学生就要有学生的样子,学生学习就是先吃苦,再享受学习成果的甜。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习惯是不同的,要知道、要学会、要坚持,才行。其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家长都不是合格的家长,很多家长把学生成长都推给老师,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家长确实没有老师在教书上专业,但是学生成长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学生不仅仅学习知识,更主要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做人。所以,家长不仅要配合老师,也要懂一点学生的成长规律,不要过分质疑老师。杨侨镇目前正在着手按不同年级开展学生成长规律公开课,逐渐引导家长们聚集在老师周围,服务好学生和老师,而不是给学校和老师“添乱”(备注:此“添乱”解读为过分关注教育而不得法,扰乱老师的教学计划和精力)。
对于老师,我只讲四个字,对得起“师道尊严”。
对于学校,要做老师的坚强后盾;对于校长,要做学校发展的指路人;对于外界干扰,学校要理直气壮地给予回击;对于不配合的家长,要坚决给予合理教育;对于问题学生,要坚决给予“治病救人,确实病入膏肓要坚决予以切除”。
对于政府,不要总是拿学校作为政绩予以炫耀,给予学校以安静的环境,给予学校按照教学规律发展所需的时间,给予学校一个安全的学习氛围,让学校发挥它的主题作用。
对于社会,多一些务实的教育专家,尤其是基础教育,可能不需要过多的创新,创新的东西就留给大学及以后或某些方面的研究人员吧。
关于博罗县杨侨镇,基本按照前五条的要求在做。今年,杨侨镇拟给予镇中小学的教师教学绩效奖增加到100万元/年;同时,对于在镇教书的具有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师也拟给予1万元/人/年的绩效考核奖,目前已经让学校开始制定方案。教育的事,真不是三年两年的事,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和后备支援。
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也是最需要奉献爱心的基础事业。杨侨镇为能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教育事业感到幸福。况且,教育关乎一个基层孩子的命运,也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血液注入,这样教育事业才能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