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经济之声总第4869期 >2020-09-22编印

京鄂携手构建连接两地消费扶贫新通道
刊发日期:2020-09-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王国荣 □ 姜海军



“成本低,收益见效快,种香菇是个好门路!”家住十堰市杨溪铺镇新建青龙泉社区易迁安置点的朱有福如今成了香菇种植行家,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在2018年12月入住香菇小镇时,分到3个大棚,尝到甜头后又承包了3个大棚。去年,他种植了1.2万棒香菇,纯收入3.6万元。曾经贫困靠在外务工的他赚到了第一桶金,从此翻了身。他告诉记者,香菇一年产4茬,培育过程省时省力,品相好的香菇高达50元一斤,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农产品如何变现?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南三环草桥附近的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看到进进出出的北京市民还不少。 “这太实惠了,来这里能买到真正的山货,价格也便宜,花几百块钱出门就能买到,真是太方便了!”张阿姨两手提着郧阳香菇、红薯粉条、竹溪贡米,连声感慨,李大爷提着两桶房陵黄酒,都笑呵呵地出了大门。可以感受到,以“万企参与、亿人同行”为主题的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起到了明显的成效。

    在北京做互联网通信5G网络工程技术开发的十堰籍老乡王林,带着对老家帮扶之心,做点副业,销售房县当地龙头产品、扶贫产品——庐陵王黄酒。9月19日,他向记者推介:“老家的这个庐陵王黄酒是很有名的黄酒品牌,有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认证,养生送礼都非常好。这个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产品,我这边做的时间短,才两个月不到,就销售500箱货,目前正在着手让黄酒上架中石化、中化工、国投等央企内部的15家超市。”

    扶贫产品深处大山,市场通道如何畅通?在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湖北馆负责人陈初葵向记者介绍,首先是发动商会协会力量,建立消费扶贫通道,其次通过协调首都资源在水源地落地,深化两地对口协作,在十堰也成立了消费扶贫双创中心,缩短了与产地的沟通联络。同时,开展大型活动,不断提升消费扶贫的热度,积极参与农业嘉年华、王府井消费季、北京消费季等活动,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联动 ,撬动效应明显。在渠道布局上,尽力优化供应链,让性价比更高,尤其是现场带货、产地直发,缩短中转费用,采取订单式销售,让产品规模化,以压缩生产端成本。避免豪华包装,以质朴简单的包装让性价比更高……难怪湖北馆里人流涌动,货售不停。

    据了解,地处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的湖北十堰与北京因水结缘,为进一步推动消费扶贫,在北京市扶贫支援办、北京市商务局、北京首农食品集团共同主办下,成立了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湖北馆,使鄂西北十堰与神农架林区的扶贫产品得以进馆展销。目前,湖北馆展区占地600平方米,汇聚了9个区县和神农架林区的高山杂粮、汉江生鲜、汉江佳酿、武当山珍、十堰工艺、武当道茶、神农百草、神农林产等10大系列、400多种单品,涉及带动脱贫1.4万人。开展以来,十堰的香菇、水产品、茶叶、黄酒、绿松石、白羽乌鸡、猕猴桃、非油炸小麻花等鄂西北特产走进北京大市场,深受北京消费者的青睐。去年仅双创中心湖北馆销售额6000多万元,今年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但目前销售达4000多万元。

    而在位于北京东风宾馆的郧阳商务(北京)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将一批从十堰郧阳地区运输过来的农特产品进行入仓,积极通过“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北京时尚消费月”活动将十堰郧阳的特产销售到北京市民的餐桌。今年疫情期间,郧阳当地很多农特产品发生了滞销,为进一步帮助郧阳区农副产品销售,郧阳北京商会副会长单位郧商商务(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利积极与郧阳区当地取得联系,先后运输了20余吨南山散养鸡蛋、香菇和木耳等农副产品进京销售,并通过郧阳北京商会资源平台进行推广。截止当前,郧商公司通过消费扶贫东城分中心和线上线下平台全力推销家乡十堰的滞销农产品,已累计帮扶销售近千万元。

    据悉,十堰市搭建连接北京、十堰两地的消费扶贫平台,促成82家企业的457种产品进入北京市消费扶贫目录、31家企业的20余种产品进入国家发改委推介目录、33家企业的223种农副产品通过中国扶贫832平台网上销售。政企与市民踊跃采购十堰市农特产品,助力消费扶贫和疫后重振。

在推广无接触消费方面,十堰市坚持线上线下同时发力,线下搭建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商超等组成的供需对接平台,畅通农产品产销信息渠道;线上除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进行宣传外,还积极对接善融、农发易购、邮惠购、源水缘、小蜜蜂等电子商务平台,设立线上十堰消费扶贫专区,组建电商联盟,共同销售本地农副产品。今年1至6月,十堰市累计销售扶贫产品7.36亿元,消费扶贫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