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4834期 >2020-08-04编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农牧民的诗意生活
刊发日期:2020-08-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闫廷 □ 张舒君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玫瑰营镇王贵沟村文化活动室,十几位村民正在为村里即将举办的农牧民诗词吟诵大赛做准备。“土豆飞花莜面香,锄地放牛全家忙。媳妇端来自家菜,鸡蛋猪肉酸菜汤。”孔世军即兴创作的这首打油诗引起在场村民的共鸣。

孔世军是察右前旗玫瑰营镇王贵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若不是国家的好政策,在生病回乡后我根本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孔世军指着自己的新房子对记者说:“2017年接到村委会的电话,村里要进行危房改造,我家快要塌了的土房要拆了重建,当时我还不想回到这个记忆中的贫困村。可让我没想到的是,改造后的房子居然有了卫生间和厨房,现代家具一应俱全。看着亮堂堂的新家,就像做梦一样。”

说起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好政策,孔世军指了指墙上的脱贫攻坚明白卡,上面罗列了他的各项扶贫收入,有公益性岗位的工资、有低保收入、有养殖收入……

“虽然我后来才回到家乡,但是我却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孔世军说,最让我感动的是,不管是旗里的、乡里的还是村里的帮扶干部,时常会带些生活必需品来看望,对我从生活上照顾,从心理上关心,帮我想办法、出主意。我想养殖肉牛、生猪,但苦于没钱创业。村里就帮我申请了养殖补贴和小额贷款,购买了肉牛和猪,为我重新规划了30多亩地用来种植牛饲料。

“我现在养了5只牛呢!还有三只黝黑的‘安格斯’!抛开成本今年预计可以收入近5万元。”孔世军自信的说到。

在孔世军家的院子里还有一块菜地,“这是我今年刚刚翻出来的一块地,这边已经种上了豆角,另一边计划种些水萝卜和黄瓜。” 孔世军说道。

孔世军生活有了保障。闲暇之余,爱好写作的他重新拿起了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美好的新生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歌颂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王贵沟村于2016年被内蒙古诗词学会命名为“中华诗词村”,这是全国第一个被授予“中华诗词村”的村庄,每年村里都举办诗词吟诵大赛。孔世军说:“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诗人,但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感受过生活,我们的诗都是对生活的真切描写。”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像孔世军这样旧房变新房的贫困户还有很多。近年来,察右前旗结合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对贫困户住房进行了提升改造,其中就包括房屋新建和加固,并配套了相应的室内外装修、院墙修建、无害化厕所改造、院内步行道路硬化,有效保障了全旗农村“四类重点对象”的住房安全。

为了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着眼解决农村人口年龄老化的现状,察右前旗坚持走生态路、打绿色牌、做特色文章,出台补贴政策,通过“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持续培育壮大设施果蔬、肉牛、奶绵羊三大产业,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品牌化现代农牧业。进一步构建起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如今,王贵沟村实现了广电网络全覆盖,先后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等。但孔世军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村里 3000 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夏日的傍晚,和几个村民围坐在一起念上几句诗词,说说今年牛羊的行情,烟火气里的诗意生活,也是孔世军心中的小康生活。

“今年好好种菜,也让经常来帮扶我的干部们吃些自家种的绿色蔬菜,表达一下我对他们的感谢。”孔世军说,他现在生活不用发愁了,吃得好、住得好,每天起来写写诗、种种菜、在村子里检查一下卫生,生活无忧无虑。“我一定要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

“走啊,一起来看乌兰牧骑的演出去吧,这样的文化大餐不看就亏喽!”说罢,孔世军拿起帽子、凳子、杯子老三样乐颠颠的直奔小广场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