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观察总第4829期 >2020-07-28编印

博采众长 精雕细刻
——记河南省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春利
刊发日期:2020-07-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凡是到过古都河南开封的游客,除了对这里的名胜古迹赞不绝口外,还对这里熠熠生辉的雕刻作品印象深刻。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苍劲有力、大气磅礴的作品出自一人之手,他的制作者就是河南省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春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开封包公湖南岸,有一个“富春轩”,这里就是雕嵌大师徐春利的创作室。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徐师傅非常勤奋,善于博采众长,尤以雕刻名人书法作品最为精深。老工艺传统雕刻手工镶嵌集合多种工序:手工雕刻,反复打磨,镶嵌,上漆,贴金,每道工序都需要反复的操作,成就了他的独门绝技。

徐春利为人低调踏实,不善言谈,但他的雕嵌作品却精巧且充满灵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自幼对雕刻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于传承古典纯手工雕刻技艺,自创的雕嵌自成一家,在中原独树一帜。

开封府、包公祠、清明上河图等名胜古迹门楼、匾额都出自徐春利之手。开封百分之八十的名胜古迹门楼、匾额雕嵌的作品都出自富春轩创始人徐春利之手。当下,不少商业、景点、学校、机关、文化场所的匾牌、门头的雕刻制作都找富春轩。

徐春利雕嵌的作品,手感滑润,凸凹有致,立体感、灵活性强,再加上贴金,苍劲有力,气势磅礴,高端、大气、上档次。他雕嵌的作品有陈天然、范曾等大师的书法作品。

提起萧记烩面,与徐春利有段不解之缘和传奇故事。郑州有个萧记烩面,刚开业时,专门到开封请一位书法家题写了门头,当时雕刻者就是徐春利。3年后,萧记烩面从一家店发展到多家店,生意越做越大,就在郑州请一位书法家题写了新的门匾,老板专程到开封,坚持让徐春利来完成雕刻。8年之后,萧记烩面老板跑到北京请范曾老先生题写了“萧记烩面”四个字,并第一时间赶到开封,想方设法找到富春轩创始人徐春利,继续委托他来雕嵌。老板说,名人大作只有让徐师傅雕嵌才踏实。

京都书法院门牌字体在开封属于比较大的雕嵌作品,字体量较大,每个字达到一米二,雕嵌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做到字体不走样,形态更神似,这对徐春利是一个全新的考验,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因为,在徐春利的雕嵌生涯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兴盛德是一家老字号的食品企业,为了展示企业文化,该公司四处探访,想找一个给力的雕刻大师来完成这一金字招牌的雕嵌。老板何广奇跑遍很多地方,就是感到不理想。后来经开封市书法家刘梦璋推荐,何广奇找到徐春利大师,并看了其作品,但依旧拿不定主意,就又在外地转了一个月,还是觉得徐大师的雕刻技艺不一般,非常人能及,最终选定由徐大师制作。

一雕一琢,皆是修行。比起冰冷的玉器或是轻软的皮革,徐春利认为精雕细琢更能充分发挥一个雕刻师的创造力,更能融入一个工匠的匠心精神。

看着一件件雕琢、打磨、贴金后的作品,在这背后隐藏的是雕刻师对于工具的控制力,以及内敛含蓄的人生美学。“从设计、打样、精雕,到最后的贴金,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徐春利的心血。“只有用心才能对得起客户的信任,才能让富春轩在业界赢得更高的口碑与认可。”徐春利如是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凭借着过硬的雕刻功力和不断创新精神,徐春利的手艺不仅获得业界认可,更是在2016年被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吸纳为正式会员。

徐春利说,当初做这行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喜欢,就是想把中国传统雕刻技艺发扬光大。

当地一位收藏者坦言,徐春利大师的作品都是“百年大计”,极具收藏价值。

因雕嵌,让徐春利的人生而精彩;因徐春利,让“富春轩”这个品牌声名远播。

(牛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