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4819期 >2020-07-14编印

专利研发提高内在品质 文化输出拓宽外部市场
传统民乐器“热”起来
刊发日期:2020-07-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0000片1.jpg

□ 本报记者 王薛淄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城镇居民乐器消费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由于消费者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传统民族乐器在家庭消费、乐器考级领域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而据上海音乐家协会数据统计,2019年上海市古筝考级的报名数超过17000人次,逼平钢琴考级报考人数。除此之外,二胡、琵琶等民乐乐器的考级,也呈现报名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

为什么传统民乐“热”起来了?


既古老又年轻

民族乐器在创新中成长


“钉铃双琢木,错落千珠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对于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了解与认识,大部分人都是来自于这些优美的诗句。诗意浓浓,让不少消费者心生向往的同时也为传统民族乐器蒙上了一层古老的面纱。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乐也加强了乐器改革的力度,将高新科技引入生产中,实现了民族乐器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标准化、数字化的转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会长丰元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8年我国民族乐器专利发布了731项,而2019年,民族乐器专利又新增了583项。

“既古老又年轻,是目前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实际状态。”丰元凯以近年来饱受消费者喜爱的古筝为例,从乐理功能完善、创新加工手段以及机械化生产等多方面进行了介绍。一直以来,古筝规格型号处于分散状态,市场上十三弦、十六弦、十七弦、十八弦的产品错综复杂、各自为政,不仅影响了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品质的提升,而且由于规格不同、弹奏手法不一,给古筝学习者带来困惑,影响古筝艺术的普及。

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改良和创新下,乐理功能更加完善的二十一弦古筝得到普及,规格的统一为古筝产业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还大力改造古筝加工手段,对百余道生产工序进行分解,引进和研发适用的新型设备,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上海、扬州等地,一些古筝企业已经实现了以计算机控制的数码加工和流水线生产方式生产古筝,提高了古筝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除此之外,还有集胡琴、马头琴、琵琶、古筝、箜篌、竖琴等多种乐器的效果于一身的文琴发明问世;改革变张力调转系统的现代箜篌和竖琴;在传统南音洞箫上进行加键处理,方便转调并适应近代国际通用律制需要的现代南萧……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在创新中不断成长。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传统民乐器拓宽外部市场


在国内,传统民乐受到消费者追捧,学习考级人数逐年上升。在国外,带着中国风情的传统民乐,也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竹笛版《权利的游戏》主题曲、古筝版日本名曲《千本樱》……青年演奏家们利用自己热爱的乐器,通过对各国各地名曲的改编,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推广到世界各国。如今,在各种视频网站中,也能看到不少外国友人学习我国传统乐器的视频。

事实上,随着传统民乐文化出海,墙外生香,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市场也进一步打开。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民族乐器生产企业30强销售收入总值是16.89亿元,2019年增长到18.70亿元,增长10.71%。其中河北饶阳县拥有民族乐器制造企业48家,年产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20多万件,年产值1.2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外;浙江中泰辖区共有各类笛箫加工制作企业160多家,年产值达3.4亿元,销售量占全球市场的85%以上;河南麦岭镇用青铜制作生产的舞台铜器、大铙、锣鼓享誉海内外,产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大众对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更专业化的民族乐器才能服务于更多的音乐类型。我国传统民乐不断创新,也将更有利于民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奏响大国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