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4819期 >2020-07-14编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扶贫小额贷款“贷”来脱贫致富之路
刊发日期:2020-07-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今年已出栏两批猪,卖了十多万元。”胡思南说。

胡思南是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扶贫小额贷款致富的第一人。作为新洲镇那六村的贫困户,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他身残志坚,利用五万元小额贷款产业扶贫启动资金,勤勤恳恳发展养殖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之路。

胡思南2016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曾因养鹅亏本欠债10多万元。正当他为资金发愁时,阳东区政府出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银保”小额贷款实施方案,在村、镇、区扶贫干部的帮助下,2017年,胡思南成为阳东区第一个向银行进行小额贷款发展产业的贫困户。

    自养猪之后,胡思南通过扶贫培训、看书、上网、看电视等方式学习生猪养殖知识,还去找养殖大户学习养猪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养殖水平。2018年底,养殖场第一批40多头猪出栏,净获利4万多元。尝到了“甜头”的胡思南随后不断扩大养猪规模,2019年底,收入比2018年翻了3倍。现在,他又新建一个100多平方米的猪舍,建好后,养猪规模将由现在的100头扩展到300头。同时他还发展了养鸡和鱼塘养殖,俨然成为了一个养殖大户。

“通过这几年扶贫,我的生活改善很多,收入增加了很多。”胡思南说。而在胡思南的带动下,新洲镇那六村还有5名贫困户也通过小额贷款发展养殖业稳定脱贫。

家住阳东区新洲镇那六村的刘兴国,父亲因车祸瘫痪在床,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多年来,刘兴国起早贪黑地干也仅够一家人的温饱。在看到同村贫困户胡思南的猪舍后,让刘兴国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在扶贫干部陈光恒的帮助下,他办理了5万元贷款。2018年11月,刘兴国用5万元贷款,买了60多头猪苗,开始了养猪创业之路。

刘兴国三天两头往胡思南家跑,不懂就问,建猪舍、买猪苗、买饲料、喂猪、清理,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地学;镇上的畜牧站成了他常去的地方,一发现猪有什么异样,马上拍照发给技术人员,咨询该用什么药,或者直接到畜牧站里请教;他的微信加了各种“养猪群”,不仅可以在群里讨论养猪技术,还可以看养猪网课,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养猪技术。靠着勤学肯干、不怕脏不怕累的干劲,刘兴国成功转型为养猪能手。不了解他的人笑话他说:“年纪轻轻养什么猪,又脏又累。”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对于刘兴国来说是多好的工作,在家养猪,既可以照顾父母,一家人的温饱不用发愁,还有了奔头。

今年1月,刘兴国卖了50头猪,纯利润达15万元;5月,他又卖了19头猪,纯利润4.5万元,今年赚了差不多20万元,已经达到了脱贫标准。他年初还购买了21头母猪,开始养殖种猪,现在已经产了30多头猪仔。对于未来,刘兴国有明确的规划:扩大养殖规模,走专业化养猪之路。“努力赚钱,才能更好地照顾父母,自己才有出路。”这个刚毅的青年,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期盼。

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阳江市阳东区很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跟胡思南、刘兴国一样,从贫困奔上了小康。

据介绍,阳东区共有11个镇、148个行政村纳入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范围,其中省定相对贫困村13条。到2020年5月31日,阳东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760户15140人,其中低保户3774户9054人,五保户2931户3001人,一般贫困户1055户3085人;有劳力户3003户9109人,无劳力户4757户6031人。2019年度阳东区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98元,比2015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00%。2020年6月底,阳东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王新 梁永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