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热点总第4761期 >2020-04-16编印

安徽舒城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刊发日期:2020-04-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微信图片_20200413130414.jpg


微信图片_20200413130424.jpg

本报记者 朱喜 □ 熊冰雪 张向阳 


舒城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正确方向,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全县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舒城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2017、2018连续2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好”等次,位列全省第一方阵。2019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舒城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4年10.9万人减少到2474人,贫困发生率由12.44%降至0.28%。8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舒城县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脱贫攻坚积累了“舒城经验”。


“一村一品”  致富一方百姓

棠树乡窑墩村是舒城县80个贫困村之一。2014年,窑墩村刚被评定为贫困村时,没有任何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没有致富门路。但近年来,村美了、路通了、村民的精气神提升了,美誉度越来越高了,窑墩村也被称为“丝瓜之村”,南来北往的游客甚至不远百里、千里过来一睹其容。

变化的取得要从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进驻说起。通过走访,工作队发现窑墩村是种植丝瓜的好地方:生态优良、雨水充沛、村民也有种植丝瓜的传统。于是,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后,扶贫工作队决定在此发展丝瓜种植产业。说干就干,他们第一期流转了200多亩土地,成立了丝瓜种植专业合作社。

说到丝瓜的价值,驻村工作队长余成发如数家珍:“我们种植的丝瓜跟普通丝瓜可不一样,能生长到1.5米、重达7.5公斤左右。丝瓜成熟后通过加工变成了丝瓜络,而丝瓜络具有通筋活血的作用,是优良的中药材,一条成熟的丝瓜能卖上好几十元。丝瓜络除了有中药材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疏水性,且耐油渍、耐热,经过加工制作,还可以制成丝瓜络拖鞋、儿童枕芯、床垫、浴具等多种不同的生活保健日用品,算下来,种植丝瓜每亩可以增收2000元。”

在丝瓜络销售方面,驻村工作队与亳州药厂签订协议,窑墩村负责种植,药厂以最低收购价格,最大程度保障种植户利益。由于效益良好,丝瓜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300亩,吸收土地入股400亩、入股资金80万,实现土权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新型经营模式。丝瓜种植已成为窑墩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舒城县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等模式,着力打造水稻、茶叶、蔬菜、油茶、畜禽、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上挂下联”,组合运用订单生产、劳动务工、技术服务、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形式,建立完善带贫减贫长效机制,带动更多贫困户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实现稳定增收脱贫,产业扶贫闯出了特色。在到村项目的选择上突出绿色、高效、特色,注重打造“一村一品”,既着眼当前,更注重长远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带动贫困群众增收。2016年以来,该县通过产业项目实施,带动37876个贫困户年均增收3378元以上,80个贫困村年均增收10.3万元以上。


扶贫驿站  脱贫路上的“加油站”

“我这年纪到外面找工作不好找,老伴身体不好还得我照顾,之前就靠家里三亩田收入,如今在家门口编编竹编,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舒城县百神庙镇安竹工艺品厂扶贫驿站五十多岁的贫困户黄东明喜笑颜开地介绍自己就业收入情况。

舒城县是有100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10.9万人。近年来,该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针对部分居住偏僻,缺信息、缺技术的贫困户,创新就业扶贫驿站建设模式,扶贫驿站遍地开花,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扶贫驿站建设过程中,舒城县注重贫困群众的发展意愿,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做到一户一处方,一户一单子,将扶贫驿站扶持措施量化到户、精准到人。

“我们在就业扶贫驿站建设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行模式,第一种是以百神庙镇白衣庵村、双塘村,五显镇韦洼村等为代表,以村为建设主体,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带动的上挂下联模式;第二种是以河棚镇泉石村、南港镇过湾村、晓天镇汪冲村为代表的扶贫驿站,根据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在各驿站内建立各具特色的来料加工直通家门口就业模式;第三种是以贫困户与附近的大户快速对接,贫困户也可以领料回家加工,加工成品送回驿站,驿站现场给予报酬结算领料加工模式。”舒城县人才服务和公共就业局工作人员凤为成介绍说。

为进一步发挥扶贫驿站作用,舒城县又创新扶贫驿站载体,提升服务内容,重点打造就业扶贫、电商服务中心、公共就业服务中心3大板块。升级后的扶贫驿站,设有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就业社保、金融保险、电商创业等针对贫困户的多种服务。

   “以前不少贫困户脱贫无路、脱贫无助,现在依托扶贫驿站实现就近就业,拓展了留守妇女、老人、残疾人的脱贫渠道,帮他们重新找到了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加油站’。” 舒城县人社局副局长周存虎介绍。


“五大教育”  助力扶贫扶志

舒城县万佛湖镇闸口村,全村共有农户50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就是这么一个贫穷的小村庄,从2010年至今,10年的时间,却接连走出了100多位大学生,正是扶贫扶智结出的硕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要 “扶”起贫困群众主动脱贫之志气,激发内生动力。“扶智”,就是通过教育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型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此外,基层探索发现还要注重扶德,扶德是扶道德、扶价值观,引导贫困群众挺起脱贫的腰板,致富路上不忘感恩之心。

如何做到扶贫同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怎么正确解码“志智德三扶”?对此,舒城县创造性开展“政策、励志、感恩、科技知识、文明礼仪”五大教育。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活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虽然我家条件不太好,我家人身体也不太好,但我们不能全依靠政府,也要靠自己一双手努力,争取早日脱贫。”说这话的正是刘大姐。

刘大姐名叫刘全兰,老伴叫郭其稳,家住舒城县河棚村拐湾组。郭其稳现年65岁,小时候因害耳造成严重性听力障碍,刘全兰现年67岁,先天腿部残疾。郭其稳又不幸患上了严重心脏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家中花去医药费2万多元,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贫困。虽然命途坎坷,但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像正常人一样挣一份体面的血汗钱。

河棚镇盛产小兰花茶叶,每到茶季,茶农需要把鲜嫩的茶草制成干茶。刘大姐夫妇俩恰好拥有茶叶加工的娴熟技术,在镇村干部的支持帮助下,夫妇俩投入近万元购置了茶叶加工机械,建起了一个茶叶加工作坊。每年新茶上市后,夫妇俩顾不上自己的身体,每天坚持制作干茶。由于前来加工茶叶的都是老主顾,加工费比其他地方便宜,所以前来加工的茶农较多,这样他们每天加工茶叶一整夜,加工干茶达200斤,第二天上午还要继续,每天加工费收入近千元,一个茶季下来毛收入能达3万元。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再有一技之长,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对此,舒城县农业部门举办油茶培植、稻田养虾等各种产业培训;县人社局举办茶叶加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培训班;县妇联依托妇女之家开展家政技能培训;县科技局组织农民科技扶贫培训……仅舒城县农科所就累计进村办班80场次,培训农民5000人次,其中培训贫困户达到800人次。

近年来,舒城县脱贫减贫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显著提升,党在人民群众心中威望更高。舒城县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开展“细说变化感恩党”等活动。举办群众讲习班、农民夜校等,通过今昔对比、纵向比较,利用看短片、讲故事、谈感悟等形式,让群众珍惜所得到的帮助和照顾。成立“感恩宣讲团”,进乡村、进校园宣讲,讲清楚扶贫政策,让群众明白党的政策好,引导群众知党恩、感党恩。

随着“五大教育”的开展,社会风气得到进一步净化,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群众的主动脱贫意愿更强,脱贫能力也得到提高。在此氛围的带动下,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其中,五显镇梅山村贫困户纪道明荣获2019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舒城县着力解决脱贫攻坚“一袋一路”问题。“一袋”就是贫困户的脑袋,就是加强志智教育,“一路”就是通过教育,带领群众走勤劳脱贫之路,并通过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让他们经济上翻身,精神上也要翻身,“口袋”与“脑袋”同时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