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健康生活总第5964期 >2025-03-31编印

以质量筑基 以创新赋能
刊发日期:2025-03-31 作者:  语音阅读: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5〕11号),犹如一记重锤敲响中医药产业升级的战鼓。这份纲领性文件以“质量提升”为主线,系统构建从资源保护到产业创新的全链条发展体系。

  质量革命:

  构筑产业发展“生命线”

  文件将“提升中药质量”置于首要位置,构建起“资源—生产—流通—使用”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在资源端,通过修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建立珍稀中药资源调查机制,破解“源头之困”;在生产端,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建设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全程追溯;在流通端,布局产地加工基地与储备体系,建立第三方检测平台,严惩掺杂掺假行为。这些举措直指长期困扰行业的“小、散、乱”顽疾,标志着中医药产业正式迈入“质量优先”发展新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文件创新性提出“中药 +”“链主企业”等概念,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培育“链主企业”、建设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以质促优、以优创牌”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我国中药市场规模已突破 8000 亿元,但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的信任危机仍是产业痛点。此次文件以“优质优价”为导向,通过优化集中采购政策、推进全过程赋码监测,为优质产品打通市场通道,有望重塑“好药不贵、劣药难售”的市场秩序。

  创新驱动:

  激活产业升级“动力源”

  科技创新成为文件贯穿始终的核心逻辑。从“中药监管科学”“临床疗效评价大模型”的基础研究,到数字化绿色化装备的攻关突破;从古代经典名方的挖掘转化,到儿童药、民族药的研发创新,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 ”的创新生态。特别在智能制造领域,提出建设高水平智能工厂、突破关键技术装备,推动中药制造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临床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尤为关键。文件明确建立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评价结果与医保目录、基药目录联动,这意味着中药产品将从“经验用药”转向“证据用药”。以循证医学为支撑的价值评估,不仅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更将加速中药国际化进程。正如文件提出的“参与国际草药典制修订”“推动中药国际标准化”,科技创新正成为中医药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利器。

  开放协同:

  擘画产业发展“新蓝海”

  文件以全球视野谋划产业布局,提出“中医药服务贸易”“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平台”等创新举措,标志着中医药“走出去”进入 2.0 时代。通过深化国际标准合作、推动中药产品国际注册,我国正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同时,文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综合运用专利、地理标志、传统知识保护等手段,为中医药创新成果构筑“防护网”。

  在保障机制方面,人才与资金的双重支撑尤为瞩目。通过建设一流学科、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培育复合型人才梯队;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大信贷支持与保险保障,破解产业融资难题。这些举措直击产业发展的“人才荒”与“资金渴”,为产业升级提供可持续动能。

  (周盛乔 全四清 丁大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