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5960期 >2025-03-25编印

中小学春秋假或可为消费注入新活力
刊发日期:2025-03-25 作者:肖睿平  语音阅读:

  近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中小学春秋假,此举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表面上看,这是对教育体系假期安排的一次调整和探索,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政策释放出的信号非常明确——通过调整假期结构,进一步激活内需,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直以来,假日经济都是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以“五一”“十一”黄金周为代表的集中假期,带来了文旅、餐饮、交通、零售等多个行业的消费高潮。然而,集中式放假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景区人满为患、交通拥堵、消费体验下降,甚至造成部分人宁愿“反向出游”或干脆选择宅家,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相比之下,设立春秋假将有效打破假期时间的集中化格局,形成更均衡、更持续的假期经济节奏。特别是在气候宜人的春秋两季,旅游体验佳、出行安全系数高,正是亲子游、研学游、乡村游的最佳时段。若能合理引导,春秋假将成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文旅消费结构的重要窗口期。

  从消费层面看,中小学春秋假直接撬动的是家庭型消费市场。随着二胎、三胎政策落地,家庭出游、亲子消费逐渐成为旅游和服务业的新增长点。春秋假的设立,将进一步释放家庭出游需求,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多个行业的全链条增长。数据显示,近年来亲子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已突破8000亿元。春秋假的增设,必然成为撬动万亿级市场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春秋假还能带动周边游、短途游和本地消费的兴起。相比传统长假远途旅游,春秋假更适合选择本地或周边的文化、自然、休闲资源,促进本地文旅、餐饮、体育、文化等产业活跃起来,形成更加多元和稳健的消费循环。对于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来说,这无疑也是振兴本地经济、促进就业的新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假的设计还有助于推动研学旅行等素质教育发展。春秋季节气候宜人,学生可以走进自然、走进历史遗迹和科技场馆,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体质。这不仅契合“双减”政策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为教育、文旅、科技等多个产业创造了交叉融合的新空间。

  当然,春秋假的落实也需要科学设计、合理安排,避免“为了假而假”。首先,应统筹教学安排,确保假期不影响课程进度和教育质量。其次,应出台配套措施,保障春秋假期间的出行安全、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避免因政策调整带来新的社会焦虑和经济负担。此外,各地还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和活动,让春秋假真正成为促进消费、提升民生福祉的良策。

  消费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面对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内需拉动压力加大的局面,拓宽消费空间、创新消费场景显得尤为重要。春秋假的设立,看似是一项教育制度的小调整,实则关乎消费模式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内需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消费是内需的核心动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设立春秋假,既顺应了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期待这一政策从“鼓励”走向“落地”,在未来成为提振信心、活跃消费、促进民生和经济双赢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