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通过网络能“原汁原味”的阅读报纸,本系统快捷方便的展现给读者,既保留了传统报纸的独特风格,极大的节省了印刷费用,更扩大了发行的覆盖面,传播范围可遍布全球。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不得非法转载或者拷贝相关数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637706
商务合作:010-67604888
本报记者 赵 曦 □ 黄芷凌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深入实施乡村巾帼追梦人计划和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长期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不断外流,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而近年来,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与创业环境的持续优化,推动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返乡入乡创业,带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能。
“乡村如果吸引不了青年是很难谈振兴的。”这两年,与全球各地青年打交道,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的生活常态。为了吸引青年来到余村,汪玉成带领村委干部创新举措,持续优化青年入乡就业创业扶持政策。2022年7月,余村正式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推出研学教育、乡村旅游等八大类人才产业项目,联合全球各类创新创业机构、企业等开展乡村共建事业,全面推动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截至目前,余村已吸引1200余名青年在当地就业创业、安家落户,“新乡人”的数量超过了余村“原乡人”数量。来到余村的青年不仅指导村民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农特产品,还在当地开拓了咖啡店、音乐酒馆等新业态,为乡村旅游赋能。
余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愈发年轻化,但汪玉成仍然不敢松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这些年,汪玉成多次参与“余村夜话”沙龙、创业青年分享会等活动,抓住与“合伙人”群体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深入调研青年入乡发展痛点。
“乡村振兴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的有志青年,而受‘人往城里走’等主流观念影响,青年做出‘逆流’入乡且扎根创业的决定并不容易。针对这些顾虑,余村提供的是一条更中和的道路,即围绕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八类产业,探索实施‘渐进式入乡’引才模式,以开放姿态拥抱各类青年群体,包括长期驻村的‘合伙人’、项目制合作的‘共创伙伴’以及短期驻留的‘数字游民’。”汪玉成表示,这种模式在降低青年入乡创业试错成本的同时,能够激发青年的创意生产。
“但余村的发展模式目前只能算是个例。”汪玉成调研发现,部分乡村在吸引青年入乡工作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青年入乡发展政策保障不够完善,乡村业态配套服务不够齐全,青年入乡发展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等。对此,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汪玉成带来了针对性的建议。一是构建支持青年入乡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在国家层面实施“青年入乡发展工程”,建立健全青年入乡发展专项支持政策;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梯队建设,积极回引一批有经营经历、大学学历、干事阅历的优秀青年从城市回到乡村;三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丰富乡村业态,推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一体发展和人才有序流动;四是营造青年在乡村大有作为的浓厚社会氛围,举办全国青年入乡发展创新创业大赛,宣传乡村就业创业奋斗成才典型,吸引更多青年扎根乡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青年,通过吸引青年人才入乡发展,可以加速城乡各类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乡村‘造血’能力。余村将持续探索青年与乡村的更多可能,我也将不断提升履职能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汪玉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