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通过网络能“原汁原味”的阅读报纸,本系统快捷方便的展现给读者,既保留了传统报纸的独特风格,极大的节省了印刷费用,更扩大了发行的覆盖面,传播范围可遍布全球。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不得非法转载或者拷贝相关数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637706
商务合作:010-67604888
本报讯 (记者 孟祥山)夜幕降临,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劳动公园内的各种主题灯笼依次亮起:大红灯笼高高挂,上面印着垃圾分类四色标识;剪纸花灯随风摇曳,下面悬挂着分类谜题。沉浸在解谜乐趣中的市民跃跃欲试,“红彤彤,圆溜溜,像灯笼,却不会亮……是西红柿!”一位小学生兴奋地高举猜中的谜题卡片奔向非遗泥人摊位。非遗摊位前,等待用积分卡兑换礼物的市民满怀期待,“环保标语”窗花最受青睐。
沈阳市铁西区城管局局长曾繁伟告诉记者,以趣味十足的形式,让市民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有效推动环保理念的普及,这种极具特色的元宵喜乐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
市民李先生感慨:“把分类知识剪进民俗里,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分类“沾”福气摊位前,弥漫着香甜气息,孩子们举着用积分兑换的创意糖葫芦,欢笑声不断。“孩子们,吐出来的果核要投到绿色厨余桶中,剩下的竹签要投到黑色桶中。”来自铁西区各街道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分散在各个摊位旁,耐心地提醒着大家。
“中了!”分类“元滚滚”摊位处传来阵阵欢呼。手握灯笼的父亲将代表不同垃圾的彩色元宵球抛向巨型海碗,银发老人则握着孙辈的小手,认真传授投掷技巧。赵先生一家三代共同参与竞技,他笑着说:“60岁母亲负责判断物品的分类归属,10岁女儿专攻投球准头,这游戏让环保成了家风传承的纽带。”不同的元宵主题游戏与科普紧密结合,让垃圾分类自然地融入节日的喜庆氛围。
以物易物摊位前,行政执法人员正热心地帮市民称重旧书籍。大学生小林开心地说:“我用旧教材兑换了一个收纳筐,第一次体验这种看得见的循环,太有意义了!”执法人员还现场向市民分发《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耐心科普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执法不是目的,文明才是终点。”
据统计,本次活动吸引了千余名市民热情参与,共发放积分卡五千余张,兑换非遗作品百余件。沈阳市铁西区城管局局长曾繁伟说:“铁西区会持续将创新作为内驱力,推动‘民俗+环保’模式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