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5935期 >2025-02-18编印

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从“输出”到“认同”的跨越
刊发日期:2025-02-18 作者:肖睿平  语音阅读:

  2月13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记录。与此同时,该影片相继登陆海外多个国家的大银幕,受到广泛欢迎。IMAX厅一票难求,点映场座无虚席,电影院忙着增加档期,观众们热烈讨论剧情、交流观影感受……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刮起了一股强劲的 “中国文化风”。

  《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何能在海外大放异彩?究其原因,是因为影片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结界兽的形象来自于三星堆黄金面具青铜人,土拨鼠煮饭的器皿原型是汉代弦纹双耳铜釡,神器天元鼎的灵感来源则是春秋战国的青铜敦,东海龙王敖光的兵器设计借鉴了商代青铜刀和宋代掩月刀的龙吞口造型,电影甚至把永定土楼、敦煌壁画融入场景设计,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掀起电影界“新国风”美学,不仅吸引了无数国人点赞,也让海外人士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实力。

  其实,这并不是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电影第一次俘获海外观众的心。此前,以中国传统神话封神榜为故事原型的国产史诗级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就曾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电子大屏幕,并且相继在法国、比利时、新西兰、荷兰、瑞士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收获了一致好评,成为中华文化输出的闪亮范例。

  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是文学艺术、宗教礼仪,还是仪式习俗、人文思想,中国从来都不缺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让这些元素更好地被传播、被接受,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命题。

  传统文化与电影工业技术的完美结合,不失为一个答案。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哪吒闹海”是我国民间一段广为流传、f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现代电影通过运用“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等自主动画技术,对传统经典IP进行重构,同时引入当代人非常注重的“自我价值”这一精神内核,引发无数人共鸣,也成为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新表达。

  重要的“不是向世界讲出中国故事,而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不难看出,中国的文化输出正迈向一个新高度。在当前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讲故事”仅仅是一个开端,而“讲好故事”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生动、有力的表达,是实现从“文化输出”到“文化认同”的跨越。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讲故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打造全球化的文化符号,同时保持文化自信与开放心态,通过多渠道传播和持续输出高质量作品,让中国故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让中国文化逐步赢得全球观众的认同与喜爱,最终实现从“输出”到“认同”的跨越。

  2月17日,好消息再次传来,《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再次突破新高,跻身全球票房影史榜前10位。这不仅是中国电影的胜利,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国与世界深度对话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更多优秀作品的涌现,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交流将迈向更高的台阶,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并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构建崭新的话语体系、更深入地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