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5929期 >2025-02-10编印

点燃经济活力,“县”在出发
刊发日期:2025-02-10 作者:  语音阅读: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中,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从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到福建晋江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从江苏昆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到山东寿光的现代农业,县域经济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县域经济体量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其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微观写照。

  县域经济为什么行?

  原因之一在于“地利”:县域经济具有独特的空间优势,它既不像大城市那样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生活成本高昂的发展瓶颈,也不似偏远乡村那样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的困境。大城市太拥挤,乡村又太偏僻,县城正好位于中间,既能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又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让县城成了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这种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于是很多县城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一个县城专注于一个行业,几十年如一日,慢慢成了全国甚至全球的“单打冠军”,例如浙江永康的五金产业、广东佛山的陶瓷产业等。这些产业集群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培育了大量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人和”也是重要因素。县域经济自身的制度优势在于,县级政府具有相对灵活的行政权限和财政能力,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政策。这种“小而活”的治理模式,使得县域经济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例如,山东曹县以前只是个以种地为主的传统农业县,现在却“华丽转身”,成为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年产值超过百亿元。这种转型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

  同时,县级政府与企业的距离更近,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与支持,便利了县域经济的治理创新。许多地方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如江苏昆山通过建立产业引导基金、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落户。

  县域经济就像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虽然细小,却充满了活力。如今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直播带货让大山里的特产卖到了全国;智慧农业让种地变得更轻松;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为县域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以县域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

  新机遇更需要新思路。县域经济发展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如此,才能“吸得了金”、留得住人,使县域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方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