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通过网络能“原汁原味”的阅读报纸,本系统快捷方便的展现给读者,既保留了传统报纸的独特风格,极大的节省了印刷费用,更扩大了发行的覆盖面,传播范围可遍布全球。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不得非法转载或者拷贝相关数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637706
商务合作:010-67604888
□ 左 鲤
近日,“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在京启动。据了解,该计划是落实广电总局《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 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的主要举措,旨在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传统的非遗文化与新兴的微短剧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创作一批有思想内涵,有艺术追求,有制作品质的非遗题材微短剧,赋予微短剧艺术以非遗特色,增强其文化内涵,让非遗通过新技术、新场景、新形式焕发出新生机,促进其活态传承,搭建起微短剧与非遗良性互动的新桥梁,实现“1+1>2”的积极效果,助力微短剧和非遗传承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微短剧因制作成本低、内容轻量化、传播分众化等特征,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已逐步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形式、业务模式、传播方式的新兴网络文艺样态。据DataEye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680亿元。
随着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与文化自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具有文化价值和手工艺特色的产品。与此同时,众多非遗传承人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试图发掘新的传播渠道。在此背景下,微短剧与非遗的融合,必将成为传统艺术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笔者认为,相较于传统的纪录片和媒体报道,以及单一性的直播带货,微短剧更能够凸显出故事性与趣味性,通过紧凑精彩的剧情能够在短时间吸引观众的眼球,进而引发情感共鸣与关注度。广大非遗传承人应及时抓住时机,将传统文化、匠心传承、技艺展示等元素巧妙融入微短剧中,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身临其境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
可以说,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从艺经历都是一本厚重的书,非遗微短剧既可以有效规避内容同质化的现象,又可以给年轻人的“电子榨菜”增添更多文化味儿。笔者在对众多工美非遗大师的走访中发现,每一位传承人成功的背后都充满了各种的艰难险阻,有人因为热爱刺绣,被同学嘲笑是“东方不败”,因而陷入自卑;有人被抄袭者恶意压价,以至于在除夕夜没钱吃饭;有人在学艺时分神,被父亲用烧红的铁件烫伤了小腿……从艺之路上的痛苦经历,如同熊熊的烈火,既灼烧着他们的内心,也锤炼出他们坚忍不拔的匠心精神。这些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都可以作为微短剧的内容,反映出匠心的可贵与技艺的珍贵。
目前,微短剧的商业价值持续释放,市场急剧扩张,精品化作品不断引入。非遗微短剧的开展将对加强新媒体文艺中的精神传承、现实关怀以及艺术追求起到重要作用。
非遗微短剧能够为技艺传承开启更便捷的宣传渠道。笔者了解到,很多非遗传承人都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的技艺,但面对高昂的宣传成本,又让人望而却步。而微短剧具有成本低、制作周期短、上线速度快、参与门槛低等特点,将大大降低宣传的成本。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无需刻意安排剧情,一边工作,一边讲故事,让更多的观众“跟着剧情去学艺”,通过网络走进大师工作室,和大师一起参与创作,感受匠心的魅力。以网友的反馈促进产品创新、完善,让优秀的产品串联剧情的展开。笔者相信,在好作品、好手艺的支撑下,非遗微短剧一定可以打造出更多充满“匠心担当”的精品力作。
非遗微短剧能够为文旅融合增添文化力量。当前,人们期待的文旅已不再是一城一地的“走马观花”式游览,而是更加希望获得具有文化内涵的沉浸式体验。目前,各地都为具有区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建设了诸多文化观光产业小镇,以非遗之力积极拓展文旅融合开展。非遗微短剧可快速放大旅游目的地IP价值、丰富文旅IP内容的潜力。游客在选择旅行目的地时,独特的文化故事和优质的体验场景将成为首要考量因素,非遗微短剧可以深度展示当地的特色文化,激发观众的探索兴趣。
非遗微短剧能够有效提升“非遗出海”的速度与广度。近年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短剧在海外平台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下爆火,微短剧已具备一定海外市场基础。借此东风,各大行业协会及地方文旅品牌可通过非遗微短剧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播,为海外网友打开走进中国非遗的大门,让他们在微短剧的带动下对中华传统手工艺产生兴趣。借助微短剧的传播速度,不断输出优秀传统文化与匠心精神,实现以剧为媒,讲述中国好故事,切实助力传统非遗技艺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笔者建议,非遗传承人应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通过微短剧的形式,将自己的经历和技艺向更多的网友展示。同时,笔者希望众多视频网站,向那些兢兢业业,勤恳付出的非遗传承人敞开怀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与流量推送,给予传统手工艺匠人展示的窗口。让那些埋头创作的“手艺人”,真正成为“受益人”,让越来越多的网友走进非遗,了解非遗,进而爱上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