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通过网络能“原汁原味”的阅读报纸,本系统快捷方便的展现给读者,既保留了传统报纸的独特风格,极大的节省了印刷费用,更扩大了发行的覆盖面,传播范围可遍布全球。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不得非法转载或者拷贝相关数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637706
商务合作:010-67604888
【事件概况】
2024年12月22日,央视曝光未成年人通过租号绕开“防沉迷系统”只需4元的报道冲上热搜,引发广泛热议。报道中称,江苏的张女士不久前发现,她9岁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孩子竟花了2000多元租用网络游戏账号。随后张女士得知,孩子租了一些游戏账号,来规避“防沉迷系统”限制,想玩多长时间就玩多长时间。据悉,在网络上,有不少专门提供给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的所谓畅玩服务,租号就是其中一种。通过这种方式,未成年人能够以成人身份绕过“防沉迷系统”,再无游戏时间限制。还有商家甚至推销“玩家无需账号密码即可畅玩游戏的极品号”,实现一键上号,提供一条龙服务。
此外,一些未成年人还通过买号来绕过“防沉迷系统”,买号市场也已形成一条龙服务,众多商家的服务介绍中甚至直接标明:卖家帮买家将游戏账号实名认证为成人账号,且完成部分平台要求的首次登录、人脸识别,还注明了“无防沉迷”。对于如何替孩子们绕过“防沉迷”,可谓是“服务到家”,交易也非常火爆。
该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数据分析显示,截至1月6日,该事件网络信息量达11万余条,舆情数据主要分布于客户端和短视频端,新闻报道及网络评论主要围绕“未成年人、游戏、手机、沉迷、网络、孩子、系统”等关键词展开。
【媒体视角】
视角一: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了网络上存在的向未成年人租售游戏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以及游戏代练公司利用未成年人接单,从中赚取差价等乱象。同时记者还梳理发现,未成年人借用、偷用、共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登录游戏,更是常见操作。
视角二:有媒体报道,某些向未成年人出租游戏账号的犯罪嫌疑人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盗取他人游戏账号,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情节严重的会构成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罪。将这些游戏账号再租售给未成年人时,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此外,这种行为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会引发民事纠纷。
视角三:也有媒体针对“如何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给家长提出有效建议:沟通建立家庭规则,和孩子协商玩游戏的条件、约定时长;变“堵”为“疏”地培养孩子多元兴趣爱好;主动关注国家在未成年“防沉迷”方面的规定,了解各家游戏平台的监控认证方式,只有自己懂,才能避免孩子“钻漏洞”。
【网民观点】
@英雄JIN:孩子沉迷游戏,根源是缺乏陪伴和引导。家长应多陪伴孩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共同探索有趣的活动。
@GZR:带孩子去舅舅家玩,用了舅舅的账号,以后就经常用舅舅的账号玩。所以“防沉迷”根本没什么用,最好就是登录时都用视频人脸识别登录。
@楚涵猫猫:游戏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了,剩下的事情家长能不能接手管管自己的孩子?不能只依靠外界的力量。
【事件延伸】
“防沉迷系统”原本是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确保其能够适度游戏、健康生活。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却将“绕过防沉迷”作为卖点,利用技术和规则的漏洞牟取私利。他们提供的租号服务,不仅破坏了“防沉迷系统”的初衷,更让看似严密的防线变得如同纸糊的一般。这些商家的行为无疑是无良、低劣且极具危害性的,他们不仅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更助长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沉迷现象,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业、生活和身心健康。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未成年人甚至通过买号、当代练等方式,进一步绕开“防沉迷系统”。这些行为不仅让孩子们沉迷于虚拟世界,更有可能让他们形成畸形的就业观,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游戏代练公司为了多赚钱,甚至安排未成年人作为低价打手替他人代打,这不仅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迷失自我,更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失去了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监管部门和平台应该联手予以严厉打击,不能任由这些不法商家继续赚“黑心钱”。同时,网络平台和游戏企业也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优化升级“防沉迷系统”,通过动态核验、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来确保实名制的落实。此外,大数据分析也应被用于识别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模式,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然而,仅仅依靠技术和法律手段是不够的。家庭监督的缺失也是导致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自己沉迷于刷手机,放任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有些家长甚至将自己的身份证信息提供给孩子,以便他们绕过“防沉迷系统”。因此,家长必须当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第一责任人,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和认知“防沉迷系统”,更好地使用技术工具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
(二月 坤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