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通过网络能“原汁原味”的阅读报纸,本系统快捷方便的展现给读者,既保留了传统报纸的独特风格,极大的节省了印刷费用,更扩大了发行的覆盖面,传播范围可遍布全球。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不得非法转载或者拷贝相关数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637706
商务合作:010-67604888
织毛衣、钩拖鞋……提起手工钩针,相信不少人会觉得这是属于奶奶辈、妈妈辈的技能。而如今,可爱的盲盒玩偶,精致的古风团扇、永不凋零的手捧花……这些漂亮的手工作品,让许多年轻人着迷。一根钩针、一条棉线,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海昌街道手艺人张凤的巧手下编出了千千万万的花样,让老手艺讲出了新故事。
张凤与钩针的缘分,源自儿时对外婆手艺的模仿。怀孕在家时,她重拾这门手艺,从书本上学习,很快便练就了一手好技艺。起初,她只是做些传统的生活用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钩针的兴趣越来越浓,手艺也愈发精湛。
张凤不仅自己享受钩针的乐趣,还萌生了把这份兴趣爱好当作小事业去经营的想法。在街道妇联和社区的支持下,她开起了钩针培训班,带着妇女姐妹们一起学钩针。她的课堂总是满满当当,学员们从零基础开始,很快就能钩出独一无二的作品。除了线下的课堂,张凤还当起了“教学主播”,在线上直播平台分享自己的钩针经验。她的课后微信群里,学员们相互打卡练习、晒作品,气氛活跃。在张凤的带动下,传统的钩针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热爱。
但张凤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她不断尝试新的钩织花样。从换装娃娃到永生花,从盲盒玩具到耳机套,几乎没有她所不能钩织的东西。她还带着学员们的作品在节日活动上练摊,不仅收获了认可,也为部分家庭困难的妇女姐妹增加了收入。
如今,张凤的身份越来越多,她担任了巾帼钩针品牌项目的导师,还成立了工作室为民族特色共富项目赋能。她表示,接下来要把品牌打出去,让小小钩针事业更旺、产出效应更大。 (宗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