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通过网络能“原汁原味”的阅读报纸,本系统快捷方便的展现给读者,既保留了传统报纸的独特风格,极大的节省了印刷费用,更扩大了发行的覆盖面,传播范围可遍布全球。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不得非法转载或者拷贝相关数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637706
商务合作:010-67604888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绣是一门世代传承的艺术。对于“00后”女生陈海燕来说,这门艺术不仅是家族的传承,更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自记事起,她就喜欢看外婆和母亲做彝绣,那些飞针走线在她眼中如同魔法,能幻化出山川日月、花鸟走兽。
2014年,彝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海燕的母亲丁兰英也成为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并成立了“七彩彝绣”工坊。大学毕业后,陈海燕决定回到大山里,用更年轻化的方式传承彝绣。她意识到,彝绣在市面上常被视为“老土”的代名词,且机器生产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于是,她带领工坊的绣工们尝试降低色彩饱和度,调整纹样为柔和写意的图案,让彝绣更易于融入日常生活。
她的努力得到了外界的积极回应。2023年,陈海燕设计的作品被大理大学收藏,还有一款彝绣布袋成为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新春礼包。同年,工坊结合敦煌莫高窟元素,绣制了系列作品,在南京金陵美术馆展出时吸引了众多游客。此外,工坊还与国际知名品牌联名合作,研发了200余款服饰,彻底颠覆了公众对彝绣的刻板印象。
2024年,联名服饰销售额超400万元,其中10%销往海外。绣工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一些曾经无经济来源的人现在一个月也能赚到4000元。彝族服饰还陆续登上米兰时装周等国际舞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最炫民族风”。
如今,工坊已陆续收到来自多个国家的订单,一些海外卖家甚至要求保留彝绣的传统样貌。一名巴黎餐馆老板批量购买了彝绣桌布和杯垫,称赞这些图案与色彩让餐馆充满了生命力。对于未来的彝绣“出海”规划,陈海燕信心满满。她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彝绣一定能在国际舞台迸发更璀璨的光彩。 (新 文)